本書稿基于作者博士論文進行修改,主要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擁有代表性的幾處江南山水空間切片,來闡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變脈絡和邏輯,以及江南山水演變歷程中不斷層積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釋基本概念,并從政治層面以及空間特征層面解讀“江湖之遠”,2-8章為江南擁有代表性的7處山水切片:鑒湖與會稽山、蘇州吳國苑囿山水(太湖、姑蘇山)、始寧山居(謝靈運的莊園山水)、蘭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業(yè)(龍盤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東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選取以空間為經,以時間為緯??臻g即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城郊山水”與“鄉(xiāng)野山水”,時間即秦漢、六朝及隋唐三個時間維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發(fā)展與成熟期。7處山水切片通過山水特征以及傳承關系來彰顯江南山水的城鄉(xiāng)特征與差異以及演變的歷史脈絡與邏輯,進而探討先秦至唐時期江南山水演變歷程中不斷層積的人文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最后一章,通過反思7個切片所蘊含的空間維度的地域文化特征與時間維度的歷史演變邏輯,揭示了江南山水之于山水文學、山水畫與山水園林的意義,明確了江南山水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