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學家海因里希·馮·特賴奇克最重要的著作《十九世紀德國史》,一部名揚四海的偉大作品。英譯者指出:“這部著作不需要費盡周折才能獲得聲望,它生來著名。它不斷再版,在德國獲得的敬意或許時至今日都無人出其右。1879年出版第1卷,此后16年中又相繼出版4卷。整部著作共5卷,從《威斯特伐利亞》一路講到歐洲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對進入19世紀以后德國發(fā)生的各個重大歷史事件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受狂熱的沙文主義和“大日耳曼主義”思想的支配,極力推崇普魯士的專制政體,鼓吹普魯士在德意志各邦中的領導地位和由它武力統(tǒng)一全德意志的“歷史必然性”。另外,在材料安排和行文上,也似嫌松散、零亂。盡管如此,全書風格雄勁,敘述有力,刻畫人物富于技巧,從而使19世紀初期德國這段不太引人注意的歷史,顯得內容充實而重要。 本書是第二卷。主題為“組建德意志邦聯(lián)”,敘述了從1816年維也納和會到1819年德意志邦聯(lián)的建立的歷史進程,詳細論述了南德憲法紛爭、圖林根的文化-政治運動以及關稅同盟的建立,至于北德各方的情況將在第三卷中闡述。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在神圣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德意志邦聯(lián)內部各股勢力不斷彼此爭斗,普魯士內部也在建立憲政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嚴重分歧。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一方面意味著國家統(tǒng)一之路很漫長,而特賴奇克認為這主要歸咎于奧地利和西南德意志的自由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后的半個世紀,德意志國家從專制主義向憲政制度的痛苦轉型過程。在本卷中,特賴奇克對維也納會議的描寫堪稱精彩,對當時主要學術研究風潮以及知識分子的點評都頗值得玩味,更為我們了解南德諸國的政治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