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困擾我們的多半是各種關系中出現的問題——為什么會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和伴侶,為什么對方的行為會令自己抓狂,為什么他們看不見自己的痛苦與需求……于是,我們在關系中更加用力,也變得更加敏感和焦慮,就像一臺為了維系生活而一直超負荷運轉著的機器。然而問題不會因為我們的忍耐和付出好轉,反而會逐漸失控,甚至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被“義務”“責任”束縛,迷失了自我,越來越執(zhí)著于通過維系關系獲得安全感。作為臨床心理咨詢師,本書作者從業(yè)十幾年來一直在為相同境遇的求助者提供幫助。他認為這種“超負荷”的狀態(tài)不僅意味著人們受到過多的外界壓力,比如高強度的工作、家庭的責任、父母的期待、孩子的需求等,更是一種“內在消耗感”,即自己已經達到了心理承受的極限。這種感受也是一種機會,讓我們把關注點從外界轉向自身,去看見深陷泥沼的自我。在本書中,除了借由關系這面鏡子照見內耗、需要被理解的自我,我們還將收獲一些“止疼藥”,去應對諸如“如何陪伴叛逆期的孩子”“如何處理伴侶關系”“如何保持獨立并學會拒絕他人”等非?,F實的問題。心靈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種終身的習慣,只有懂得自我體諒,學會在任何關系中覺察自己的位置與感受,開始自我關愛,才能穿越逆境,抵達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