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考察從進化論在中國到唯物史觀初傳中國的理論演進與轉變。因此,本書并不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源作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本書的核心觀點是:(1)嚴復“天演”進化論的理論旨歸、邏輯結構和理論基調基本上為此后中國式進化論所遵循。其進化論的邏輯結構是天人相合相分,其天人相合的一面從理論上合理地闡釋了人的主體性,而人的主體性意識的覺醒是近代哲學的主要特征。(2)李大釗對唯物史觀的闡釋獨具慧眼,他對唯物史觀內蘊的決定論與能動論的張力持保留態(tài)度,沒有像其他闡釋者那樣刻意地去彌合,將之闡釋為一元決定論。他的這種闡釋方式把握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哲學的精神實質。他的闡釋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本源性意義,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具有啟發(fā)意義。(3)從進化論在中國到唯物史觀初傳中國的理論演進與轉變,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實踐。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從嚴復到李大釗的中國先進人物卻皆以理論哲學的哲學思想指導改造中國的實踐活動,結果便只能歸于失敗。因此,從總體上來看,這一理論演進與轉變的一個根本性理論缺陷便是實踐哲學思維方式的始終缺失。其后的毛澤東卻取得了改造中國的成功,而其哲學便正是實踐哲學。由此可見,實踐哲學是中國現(xiàn)代及其當代哲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