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部分 預備性探討
重論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一?“中國—哲學”在何種意義上能夠成立
二? 合法性問題與“世界歷史”的權力架構
三?“哲學”之單純形式的含義:文化的主干?思想的母體?精神的核心
四?“中國—哲學”對于自身的疑惑
論不同的文明類型及其哲學定向
一?“世界精神”的具體化:民族精神
二?關于“文化”或“文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意識
三?哲學之為“文明的心臟”
四?“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及其哲學創(chuàng)制
哲學比較的前提反思
一?前提反思在根本上的必要性
二?原始的本性和開端性指令
三?哲學之“自我批判”的決定性意義
四?當代解釋學的主旨及其思想任務
第二部分 專題研究
論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別
一?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對立
二?中國哲學的非形而上學建制:“道器不割”“體用不二”
三?由哲學的基本建制分辨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別
[補說:關于中西哲學“根本差別”之若干提法及體會的簡要回顧]
再論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別
一?形而上學是什么
二?“超越”問題
三?西方形而上學歷史中的四重區(qū)分
四?作為柏拉圖主義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學的“存在—神—邏輯學”機制
三論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別
一?“道器不割”“體用不二”的基本建制意味著什么
二?作為中國哲學本質特征的“政治—哲學”
三?作為中國哲學本質特征的“歷史—哲學”
四?大道不離人生日用
由“生活世界”的趣舍總論中西哲學之根本差別
一?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及其對生活世界的貶黜
二?“道器不割”“體用不二”的基本建制及其與生活世界的本質勾連
三?中國哲學對生活世界的居有與守護
四?形而上學的歷史性解體與“生命哲學”的當代意義
附錄:由“實體”及“主體”論儒學存有論境域的通達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