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嗎?書信的收藏與傳播,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怎樣的獨特意義?生活在以硬筆字和美術字為主體的文字環(huán)境中,頻繁地受到這些視覺刺激,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中是否會留下記憶的痕跡?這種痕跡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審美趣味?本書精選了書法史學者白謙慎教授發(fā)表于不同時期的論文22篇。其中收錄了他40多年前發(fā)表且不時被援引的處女作《也論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以及考察仔細、探討深入的《1886年吳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藝術活動》等。增訂版重新梳理內容體例,修訂訛誤,刪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書近三分之一篇幅。從中國現(xiàn)存蕞古老的書信簡牘到王羲之的《行穰帖》,從對聯(lián)到篆刻,從八大山人、傅山到吳大澂,本書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紀書法研究,還探討了書法研究方法與海外書法研究情況;既關注個體書法作品與書家活動,更透過現(xiàn)象表層,將個體放置在整個時代語境中,尋找其背后的社會機制與社會史意義。全書內容豐富,四色全彩印刷,包含近250幅文物和藝術作品彩插,以及許多珍貴的史實資料和稿本等。論述簡潔,有啟發(fā)性,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白謙慎的學術研究特點和理論視野,呈現(xiàn)出書法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