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收字。 收入單字約16000個,加上異體字及簡化字對應之繁體字,近20000個。同時兼收 少量復音詞或詞組,主要為聯(lián)綿字和地名用字。 收字范圍為:先秦、兩漢古籍,包括《爾雅》《方言》《說文》,其中出現(xiàn)的字盡 皆收入;魏晉南北朝、隋唐文獻及以后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字,盡量收入;魏晉以后字書中出現(xiàn)而無文獻例證者,原則上不收;宋元以后白話文中特有的字不收;現(xiàn)代產生的字不收。二、字頭編排。按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同音字則按諧聲偏旁排列。三、注音。標注現(xiàn)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韻部。 現(xiàn)代音,以普通話為準,標注漢語拼音?,F(xiàn)代不用之字,依《廣韻》音系反切拼切其讀音。 中古音,以《廣韻》音系為準,主要標注《廣韻》或《集韻》的反切、聲調、韻目、聲母。若《廣韻》或《集韻》未收,則采用其他韻書、字書或舊注之音切。 上古音,只標注上古韻部,以王力先生上古三十韻部為準。四、釋義和例證。 以本義、引申義為序,假借義排在最后。強調詞義的系統(tǒng)性,字義演變脈絡清晰;同時注意字義的概括性,不使字義繁瑣。 舉例注重字義的時代性,盡量選用始見書或時代較早的典籍。五、某些字條下設【說明】一欄,主要是說明繁簡字和字形更迭的情況,以及需要說明的字形結構 。還設有【辨析】一欄,意在辨析同義詞,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詞在某些意義上的細微區(qū)別 。字典正文后設【備考】,音不詳或音義不詳的字放入其中。六、附錄有三個附表,是《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古文字字形簡表》和《器物字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