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拙著《陶行知年譜長編》出版以后,對陶行知主持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產生濃厚的興趣。2014年5月,接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后改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先生電話,告知正籌劃“中國現代教育社團史”叢書的編撰工作,承囑書寫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歷史。同年9月,有幸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訪學,師從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著名學者李良玉教授;兩年后又到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系訪學,師從中國教育史研究著名學者周愚文先生。兩次訪學期間,得有機會了解兩岸學者研究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成果,并在兩位導師的指導下,專心致志于中華教育改進社歷史的書寫。中華教育改進社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其重要價值,在中國近代教育轉型方面的價值尤為突出。中國近代教育史和中國近代教育轉型,是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以京師同文館的創(chuàng)立為肇始,1861-1949年的中國教育,可以看作中國近代教育;而中國近代教育的轉型,則僅僅指上述1861-1949年從傳統(tǒng)科舉教育到近代西方式教育,再到努力創(chuàng)立合乎本國國情的中國式教育的轉變的完成過程。中華教育改進社在這一歷史轉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吨腥A教育改進社史》從該社的歷史活動中,呈現其理想、努力方向和實踐探索,特別是該社在第三次年會中提出要“創(chuàng)造合乎國情之中國式教育”“建立有根的教育”,尤應為讀者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