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青年”是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文學流派,在二戰(zhàn)后的西方文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這批作家的作品客觀地反映了戰(zhàn)后十幾年英國社會的現實,揭示了戰(zhàn)后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生活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逼真的英國現實生活畫卷及時代的變遷。本書以后現代理論的視角針對“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中不同文學類別的代表作家,如小說家金斯利·艾米斯小說中的多元性特征、語言實驗與語言游戲;詩人菲利普·拉金詩歌中的中心的消解與意義懸置、平面化、零散化和非邏輯化;戲劇家約翰·奧斯本戲劇中本體懷疑論的戲劇觀、混雜、拼貼手法的應用等進行研究,揭示戰(zhàn)后英國社會轉型期人們在符號化的,不固定,不確定、多元而且時刻變化的現實世界所面臨的價值和信仰危機等后現代人類經驗。通過后現代主義來理解“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或通過“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來思考后現代主義,我們不但可以豐富對“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和其作品在當代價值的認識,而且也可以深化對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