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江,又稱婁水。自胥口泄太湖之水,穿蘇州婁門向東,經虎丘區(qū)、吳中區(qū)、相城區(qū)、昆山市、太倉市,至太倉瀏河鎮(zhèn)入長江口至東海。其橫穿蘇州境域腹地,沿岸港埠眾多、水網發(fā)達,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yè),是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今狹義的婁江亦指自蘇州婁門至昆山太倉交界處的草蘆村這一段,上可溯太湖胥口,下接者改稱瀏河。我的家鄉(xiāng)太倉位于婁水之東,故自古以來就有了“婁東”的別稱。婁東有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土地肥沃的自然地理,有上蒼恩賜的風調雨順、旱澇保收的氣候環(huán)境,乃天下富庶之地,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的美譽。因糧食富足,傳說吳王曾在此置倉屯糧,或為“太倉”名稱之由來;至元代設置用于皇家漕運的海運倉,“太倉”因此正式得名。明代海南來的黃道婆帶來了棉花種植技術,使得太倉在糧食富足的情形下,紡織發(fā)達、經濟繁榮。時位于太倉的劉家港的興盛,為對外貿易創(chuàng)造了好途徑,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也以此為起錨地和收泊港。明中葉以來,富足的太倉帶來的是文化的繁榮,產生了內涵博大精妙的婁東文化:有營建技能和文人審美結合的明清兩代“太倉園林”,時可與今天號稱南方私家園林之首的蘇州園林媲美,有清人所撰《婁東園林志》為證;有民間風俗音樂與漢族古典曲牌結合的“江南絲竹”,它悅耳動人,風靡江南乃至全國,亦與道教音樂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它是中國戲曲文化的杰出代表,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婉約悠揚,其發(fā)源地位于江蘇的太倉、昆山一帶,創(chuàng)人魏良輔大約生活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長期寄居太倉南碼頭,并將其長期演唱的民間曲調漸漸改造為節(jié)奏舒緩的“水磨腔”,其間自太倉移居昆山,是謂昆曲肇始;當然,體現傳統(tǒng)文人畫特色的、屬于南派正宗的“婁東畫派”,則更是婁東文化中體現太倉人文精神的杰出、重要的代表。太倉自明中葉以來三百年的小康生活,婁東文化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