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緒論 1
1.1 城市活力的內涵與營造 1
1.2 城市活力研究的發(fā)展 3
1.3 研究目標 5
第2 章 相關理論及研究綜述 6
2.1 城市活力營造理論 6
2.1.1 城市活力研究的開端 6
2.1.2 對公共空間和場所的重新重視 8
2.1.3 歐美城市活力營造的政策與實踐 10
2.1.4 中國當下所面臨的城市活力問題以及實踐探索 11
2.2 環(huán)境行為學理論 13
2.2.1 西方環(huán)境行為學研究 13
2.2.2 西方規(guī)劃界的人本主義思潮 14
2.2.3 中國環(huán)境行為學理論發(fā)展 22
2.2.4 當代中國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及出行行為選擇 23
2.3 城市建成環(huán)境研究 26
2.3.1 城市建成環(huán)境的內涵 26
2.3.2 城市建成環(huán)境指標和框架 28
2.3.3 城市建成環(huán)境測度方法 40
2.4 城市活力測度方法 41
2.4.1 傳統(tǒng)調研方法 41
2.4.2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城市活力數據 42
2.5 地理數學方法 46
2.5.1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46
2.5.2 空間聚類分析 54
2.5.3 空間統(tǒng)計模型 61
第3 章 城市活力分析案例選取和數據來源 67
3.1 研究區(qū)域概況 67
3.1.1 城市概況 67
3.1.2 宏觀尺度研究范圍 68
3.1.3 中觀尺度研究范圍 69
3.2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數據處理 70
3.2.1 宏觀尺度分析樣本 70
3.2.2 宏觀尺度數據來源 70
3.3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數據處理 73
3.3.1 中觀尺度分析樣本 73
3.3.2 中觀尺度數據來源 74
第4 章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表征及時空變化模式 80
4.1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表征 80
4.2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時間變化特征 81
4.2.1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總體變化特征 81
4.2.2 工作日與非工作日城市活力變化對比 82
4.2.3 城市活力逐日變化特征 84
4.2.4 城市活力空間變化規(guī)律 85
4.2.5 城市活力時間變化規(guī)律 88
4.3 城市重心位置的偏移 97
4.4 宏觀尺度下建成環(huán)境指標體系構建 102
4.4.1 密度 103
4.4.2 多樣性 104
4.4.3 建成環(huán)境設計特征 105
4.4.4 綜合可達性 106
4.4.5 公共交通鄰近度 107
4.5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影響機制分析 108
4.5.1 空間滯后模型 108
4.5.2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影響因素解析 109
4.5.3 分析結果解讀 124
4.6 宏觀尺度城市活力分析總結 131
第5 章 中觀尺度下建成環(huán)境與城市活力的分析 134
5.1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表征 134
5.2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時空變化模式 136
5.2.1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時間變化特征 136
5.2.2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空間變化特征 139
5.2.3 不同類型街道空間活力對比 144
5.3 中觀尺度下建成環(huán)境指標體系構建 152
5.3.1 街道區(qū)位特征 152
5.3.2 街道功能性特征 153
5.3.3 街道安全性特征 153
5.3.4 街道可達性特征 155
5.3.5 街道環(huán)境特征 155
5.3.6 街道物理特征 156
5.4 城市街道建成環(huán)境特征指標的測度結果 157
5.4.1 街道區(qū)位特征測度結果 157
5.4.2 街道功能性特征測度結果 160
5.4.3 街道可達性特征測度結果 163
5.4.4 街道安全性特征測度結果 165
5.4.5 街道環(huán)境特征測度結果 167
5.4.6 街道物理特征測度結果 168
5.5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影響機制分析 172
5.5.1 城市街道活力的空間自相關測度 172
5.5.2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影響因素解析 174
5.5.3 分析結果匯總與解讀 181
5.6 中觀尺度城市活力分析總結 183
第6 章 結論與討論 185
6.1 城市活力營造提升策略 185
6.1.1 城市規(guī)劃層面的城市活力營造提升策略 185
6.1.2 城市設計層面的城市活力營造提升策略 188
6.2 研究創(chuàng)新 190
參考文獻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