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是一部從地理書寫出發(fā),價值多元敞開的北朝文獻。雖是以“寺院”為主題,但因采用“合本子注”的特殊書寫體例,使它囊括了地理、歷史、文學、政治、社會和藝術等諸多領域的內容,相應地也就具有了多維度的價值與意義。《洛陽伽藍記》的美學價值,從審美觀念史的維度來看,主要在于作為美學史料的文獻價值和作為丘墟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本成果是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1批上面資助項目(項目號為:2017M612037)《〈洛陽伽藍記〉美學研究》的終研究成果。該成果受到四川大學教授、教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法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成紀教授、南京大學李昌舒教授、暨南大學劉彥順教授等國內一流美學專家的高度肯定。他們認為:該書作為國內外本從美學維度研究經典文獻《洛陽伽藍記》的著作,展現(xiàn)了審美觀念史范式研究中國美學史的有效性,對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史地文獻的美學史價值具有方法論意義;該書以具體文獻解讀,展現(xiàn)了北朝美學的面貌與特征,對彌補中國美學史北朝時期書寫空白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