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陳氏集說補正》,納蘭性德著,今由揚州大學歷史系陳士銀點校整理。本書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經解》本為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對了解納蘭性德在經學上的造詣以及梳理元明清三代禮學發(fā)展的脈絡都具有重要意義。《禮記陳氏集說補正》是納蘭性德對元儒陳澔《禮記集說》一書的補苴與匡正之作,凡陳澔所遺者謂之“補”,所誤者謂之“正”。四庫館臣對納蘭性德此書評價很高,認為其“綜核眾論,原委分明,凡所指摘,切中者十之八九”。納蘭性德喜歡征引詩詞解經,也與作者詩人的身份若合符契。如卷十引杜甫詩“伐竹者誰子,悲歌上云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解釋經文“伐木取竹箭”,又如卷十七再引杜詩“裁縫滅盡箴線跡”以釋經文“凡帶有率無箴功”。在此書中,納蘭性德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能夠突破傳統(tǒng)漢學與宋學的路數,自成一派,讓人耳目一新?!抖Y記陳氏集說補正》脫稿時,納蘭性德不足三十歲,且此書體系龐大,征引繁雜,書成之后未及精校,難免存在一些疏漏。對此,整理本在校文中都做了必要說明。另外,此次點校體例有三:一是底本中出現的避諱字,如“胤”“玄”“番”等,均改回今字,不另出注;二是底本誤字、脫字,而四庫本不誤、不脫,則據四庫本改正、補正;三是凡底本引用《禮儀》《周禮》及孔穎達、陳祥道、吳澄等人注說,均參照禮典及《禮記正義》《禮書》《禮記集說》《禮記纂言》等典籍原文一一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