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筆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干部選拔任用中的‘逆淘汰’現象及其治理研究”(17CZZ028)結項研究報告和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22年6月)的基礎上精簡而成。本書在干部體制、黨政體制及至黨領導國家發(fā)展的廣義政治邏輯中展開,將中觀意義上的干部結構狀況視為影響干部體制韌性、黨政體制運行以及政黨治理成效的重要自變量,而著重探析這個中觀理論鏈條中的中間變量——干部結構轉換機制。在認識論意義上,干部結構被視為一個面向外部黨政體制和內部隊伍建設的結構化存在:一方面,它是支撐黨政體制權力運作的中樞結構;另一方面,它是支撐干部隊伍能力形成和能動性發(fā)揮的核心結構。在實在論意義上,干部結構可依據政策要求劃分為政治標準、年齡階梯、知識構成、能力導向、行為作風等五大維度。在當代中國干部人事制度的敘事背景下,干部結構轉換實際上是通過身份意義上的干部“進出”、職級意義上的干部“上下”與職權意義上的崗位“虛實”調整來實現的,它不僅限于單一的干部人事制度環(huán)節(jié),而且與干部選任、管理和培養(yǎng)三大制度環(huán)節(jié)相銜接、相融合。對此,本書主要從干部淘汰與逆淘汰的視角探析干部結構轉換機制的運作,并將二者分別視為干部結構轉換的規(guī)范支撐和非預期斷裂。從制度變遷的視角考察,干部淘汰機制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干部制度變革而逐漸構建起來的,其功能主要是為實現干部選任過程中的“選賢任能”目標及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干部結構轉換提供規(guī)范性支撐。在干部人事制度的變遷歷程中,當代中國的干部淘汰機制形成了競爭型、考評型和過失型三大制度類型,雖不斷發(fā)揮著系統(tǒng)性的制度優(yōu)勢,但仍然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本書從完善干部淘汰機制構建的基礎性制度、相關性要件以及推動全社會關于干部淘汰的認知變革的角度提出了嘗試性的改進方向。然而,在干部淘汰的制度過程中,還存在一種非預期現象,即干部逆淘汰。本書認為在當代中國的黨政體制中,一些機關內伴隨選人用人過程而發(fā)生的逆淘汰已經成為“正常”現象,甚至一些生成逆淘汰的潛規(guī)則行為已然演化為“寄生于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行為”。無論干部逆淘汰現象有多復雜,它都是組織環(huán)境的產物,在受到特定歷史傳統(tǒng)的路徑依賴影響之外,還存在一以貫之的制度邏輯。本書將逆淘汰現象的本質結構界定為組織權力主導下的“權力共謀”,并提出它是結構性的“科層失靈”和過程性的“關系”裹挾共同作用的結果。干部逆淘汰的發(fā)生有著路徑依賴式的歷史根源,也有著看似規(guī)范的組織制度基礎,它造成的事實就是導致干部結構轉換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斷裂。遏制逆淘汰首先需要明確使命型政黨治理的整體主義路徑,即基于使命型政黨的類型化特征,充分發(fā)揮其理想信念引領功能、自我革命功能以及黨內法規(guī)制度約束功能;其次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層面著力逆轉“科層失靈”、破除“關系”裹挾。最后,本書回到更廣闊的政治結構場景,就推動黨領導國家發(fā)展的廣義政治邏輯提出兩個關聯(lián)性的理論發(fā)展方向:一是可拓展探討干部結構轉換機制與干部體制韌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嘗試提出更為豐富的干部體制韌性維度;二是拓展干部結構與宏觀政治邏輯相聯(lián)系的中間機制解釋,可嘗試由政治體制能力概念延展開去。相比于中微觀層面的干部淘汰和逆淘汰機制,以干部結構轉換、干部體制韌性、政治體制能力乃至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為線索的宏大敘事將成為這項未竟研究進一步拓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