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濟慈形象”問題,探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成為”經典作家的過程及原因。濟慈在世時間不足26年,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不超過5年(從1816年5月發(fā)表首詩歌算起),生前被當時的兩大刊物評論為“倫敦佬詩派”成員,在去世后至今的近200年里逐漸躋身于世界重要作家行列。昔日“可憐的濟慈”如何在今天“成為”偉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在此過程中哪些文化因素和文本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本著作所要探究的中心問題。本書在文化詩學視野中考察促使?jié)茸骷倚蜗笮纬珊桶l(fā)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意義在于揭示社會文化力量在提升作家聲譽方面應該承擔和能夠承擔的重要責任。作家的形象研究就是研究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名聲和聲譽,研究路徑大致有兩種:其一為內因研究路徑,主要依據作家的作品透視作家的形象,通過闡釋作家的作品確立作家形象諸特征,重點關注作家形象的主體性;其二為外因研究路徑,主要追溯作家的名聲和地位的確立過程,將作家置于廣闊的文學世界之中進行考量和評估,重點關注作家形象的客體性。作家既是文化力量的來源之一,也受到各種文化力量的影響,作家形象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變化過程必然會受到諸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本書綜合采用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方法,對濟慈形象進行研究。濟慈形象發(fā)展受到五個因素影響:文學報刊,濟慈的友人,濟慈的繼承者和研究者,濟慈故居與濟慈資料中心,以及濟慈作品內在特征,這五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構筑了一部濟慈“成長”為經典作家的獨特歷史。報刊文章構成“濟慈死亡神話”的起點,辯護性文章和攻擊性文章構成對話,共同促使?jié)鹊膫€人形象和詩歌作品成為學界持久討論的話題。濟慈的友人(及其后代)都善于用文學和藝術作品表達情感,都通過自己(或后代)的海外活動經歷將濟慈形象傳播至世界各地。濟慈的繼承者和研究者(丁尼生、羅塞蒂、米爾尼斯、福曼父子和阿諾德等人)通過自己的詩歌、傳記、編著和批評著作,使?jié)鹊氖闱樵?、書信、十四行詩、頌詩和史詩成為文學經典。倫敦的濟慈故居、羅馬的濟慈-雪萊故居和美國哈佛濟慈資料中心在20世紀上半葉相繼建立,它們標志著濟慈的文學史地位已經得到學者和讀者的普遍認可,促進了濟慈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塑造濟慈的作家形象。濟慈詩歌中的鄉(xiāng)村圖景、神話元素、對話性特征等是濟慈形象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