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學科定位:美學的當代問題
美學何為
詩與思的對話
美學的對象、內容、范圍
第一篇 根源層面:永恒的生命之謎
第一章 審美活動的歷史發(fā)生
先天性:“人生自是有情癡”
后天性:“哥白尼式的革命”
從快感到美感
第二章 審美活動的邏輯發(fā)生
從理想本性、最高需要到自由個性
在自然與文明之間
守望精神家園
第二篇 性質視界:辨析與描述
第三章 審美活動的外在辨析
基礎·手段·理想
向善·求真·審美
現實超越·宗教超越·審美超越
第四章 審美活動的內在描述
共時描述:生命的澄明之境
歷時描述:生命的超越之維
第三篇 形態(tài)取向:歷史與邏輯
第五章 審美活動的歷史形態(tài)
中西形態(tài):“法自然”與“立文明”
古今形態(tài):從“鏡”到“燈”
第六章 審美活動的邏輯形態(tài)
縱向展開:美、美感、審美關系
橫向拓展:美丑之間
剖向轉換:從自然、社會到藝術
第四篇 方式維度:生成與結構
第七章 審美活動的生成方式
“我審美故我在”
生命之思
第八章 審美活動的結構方式
詩意的棲居
“澄懷味象”
從“無明”到“明”
附錄一 生命的悲憫:奧斯維辛之后不寫詩是野蠻的
附錄二 美學的終結與思的任務:從“康德以后”到“尼 采以后”———在“第一屆全國高校美學教師高 級研修班”的講座
附錄三 重要的不是美學的問題,而是美學問題———關 于生命美學的思考
附錄四 “生命視界”:生命美學的邏輯起點———紀念改 革開放四十周年
附錄五 生命美學:從“本質”到“意義”———關于生命美 學的思考
附錄六 美學的重構:以超越維度與終極關懷為視域
附錄七 無神的時代:審美何為?
附錄八 “美在境界”“境界本體”究竟是何時提出的?
附錄九 生命美學:從“新時期”到“新時代”———紀念改 革開放四十周年
附錄十 超驗之美:在信仰與自由與愛之間———讀閻國 忠老師《攀援集》的一點體會
附錄十一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