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樂舞(中國西南胡琴文化傳承研究)》是在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背景下,以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胡琴表演藝術為契機,結合黨的十九大以來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政策方針,整理并研究西南地區(qū)藏族、彝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胡琴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和傳承融合現狀,探索當代文化背景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模式和發(fā)展?jié)撃?,展現“多元一體”胡琴文化在提高國家軟實力方面的意義和影響?!断宜鳂肺瑁ㄖ袊髂虾傥幕瘋鞒醒芯浚芬彩且?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胡琴音樂人才培養(yǎng)”項目成果為基礎和資源,是2018年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研究類重點項目“西南民族胡琴類弓弦樂器樂種沿革及傳承現狀研究”的成果之一?!断宜鳂肺瑁ㄖ袊髂虾傥幕瘋鞒醒芯浚匪婕暗乃姆N胡琴(藏弦胡、彝弦胡、牛腿琴、馬骨胡)就分別來源于各自民族藝術中的弦子歌舞、說唱曲藝、侗族大歌、壯戲等樂種形式,匯集了聲樂、器樂、舞蹈、文學、戲曲、美術、宗教等藝術或意識形態(tài),蘊含著“歌、舞、詩”一體化的樂舞美學思想,這也契合了我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藝術形成衍變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少數民族胡琴的器樂化程度不高,在制作工藝、演奏技巧、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也導致它們在胡琴家族中的發(fā)展較為滯后。以二胡、板胡、京胡、高胡等為代表的胡琴“主流文化”受到重視并強勢發(fā)展,而以馬骨胡、藏弦胡、彝弦胡等為代表的胡琴“非主流文化”卻相對弱勢。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浸潤,一些少數民族胡琴正隨著藝人的老去面臨失傳的危險。一種樂器的消亡也往往預示著一個樂種、一項文化的消亡?;谏鲜鲈颍炀幾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