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辭
第一講 秦朝與法家的盛滅:華夏文化與哲理的歷史拐點
第一節(jié) 秦政的人事來源
第二節(jié) 秦政的思想來源——《韓非子》(上):奸蔽無處不在
第三節(jié) 秦政的思想來源——《韓非子》(下):如何燭奸去蔽?
第四節(jié) 秦朝覆滅的關鍵人物:李斯和趙高
第二講 秦滅漢興的哲理效應
第一節(jié) 秦之興旺與士人之絕望
第二節(jié) “秦滅”造就的千古良機:反秦乃漢文化與哲理之源
第三節(jié) 秦的滅亡帶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機會?
第四節(jié) 反秦興漢成就了什么哲理與政治?
第三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一):過秦、天人相與、元時、改制
第一節(jié) “過秦”的含義何在?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一):天人相與之際
第三節(jié) 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二):元深天端之時義
第四節(jié)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應天化”中的“不變”?
第五節(jié)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亂”?
第四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二):三統與一統、天人感應
第一節(jié) 通三統和獨尊儒術
第二節(jié) 簡單評議徐復觀先生的《兩漢思想史》
第三節(jié) 天人感應
第五講 董仲舒的哲理與儒家歷史主導的形成(三):陰陽五行、類比感應法、深察名號
第一節(jié)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五行說
第三節(jié) 天人感應的具體途徑
第四節(jié) 類比法
第五節(jié) 深察名號的哲理
……
第六講 佛教人華的哲理途徑
第七講 中國佛教的特征:《大乘起信論》、天臺宗和華嚴宗
第八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一):周敦頤如何開創(chuàng)了宋明道學?
第九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二):二程
第十講 宋明儒學的哲理回應(三):朱陸異同
主要引用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