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于1929年的長篇小說《克萊爾家的夜晚》是加茲達諾夫知名度蕞高的作品。敘事者“我”,瓦洛佳·塞西德福,是一名流落巴黎的俄羅斯僑民。在經歷了俄國革命等一系列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后,“我”終于在巴黎遇見了從少年時起就一見傾心的克萊爾,并與克萊爾一起,通過對“童年”“少年求學”“高加索生活” 與 “青年參軍”四段經歷的回顧,完成了“我”對死亡的人類學實驗觀察,同時表達了作者對這一終極命題的深層思考。小說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手法、細膩逼真的心理素描讓人想起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也延續(xù)了俄國自“白銀時代”以來將個體性、個體價值觀視為存在中心的美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