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章源遠流長,自成體系,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關,既是社會實用信物,又是藝苑珍異名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璽印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時代,戰(zhàn)國時期璽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戰(zhàn)國璽印無論鈕制、印面形狀以及文字風格,均無特定標準,以風格多樣著稱。這時期各諸侯國文字尚未統(tǒng)一,手工業(yè)技術傳統(tǒng)亦不同,璽印文字與形制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形成齊、燕、楚、晉、秦五種不同地域特色的璽印風格。齊璽鑄造風格簡率,以白文為主;燕系文字辛辣,線質蒼厚,多呈陽剛之美;楚璽文字結構奇逸,體勢綺麗,筆畫流暢飛動,具有同期簡帛書法的散逸之趣;秦系印文結字更顯方整,繼承宗周以來的字形,與秦統(tǒng)一后的小篆為同一脈,印面多有界格;晉系包括韓、趙、魏及中山國等諸國,尺寸較小,印文書法與鑄造工藝在總體上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山西博物院藏戰(zhàn)國古璽中三晉璽印占比非常大,不僅內容豐富,鑄造亦精美,除常見的姓名璽、箴言璽、吉語璽,更有兩方珍貴的印章陶模。其一,“中行”陶模,印面呈圓形,邊緣微殘,直徑1.8厘米,通高1.5厘米。龍形鈕,龍身卷曲成圓鈕,龍俯首,圓目,身后兩爪撲地,身飾圓點紋。印面外有邊框,內刻陽文“中行”二字。其二,“岙”字陶模,印面近橢圓形,一邊平直。素面橋形鈕,頂面飾幾何紋,印面外有邊框,內刻陽文“岙”字。印面長1.5厘米,寬1.2厘米,通高1.3厘米?!搬弊郑逗铖R白店鑄銅遺址》中釋作“繁”。周波先生在《中山器銘文補釋》一文中對此字進行了詳細的考釋,隸定為“岙”,讀“魏”?!搬弊郑覀儚闹懿ㄏ壬?,讀“魏”。兩件印章陶模均出土于山西侯馬白店鑄銅遺址。陶模字腔深峻,制作精美,體現了三晉地區(qū)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藝,為研究中國古代印章的淵源和制作工藝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