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場地土壤熱處理技術及工程應用》所稱污染場地是指因從事生產、經營、處理、貯存有毒有害物質,堆放或處理處置潛在危險廢物,以及從事礦業(yè)開采等活動造成污染,且對人體健康或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潛在風險的場地,包含場地內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塊內的所有構筑物、設施和生物。為了推動污染場地土壤的修復,保護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免受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世界各國都在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積極修復污染場地的土壤。熱處理技術具有技術成熟、處理效果好、設備自動化和集成化程度高、處理污染土壤迅速等優(yōu)點,且與我國當前建設用地污染土壤需要高效、快速處理的需求較為吻合,因而在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修復了402個污染場地,其中熱處理技術采用占比高達35.1%。采用熱處理技術修復污染場地污染土壤,要了解不同熱處理技術的原理及其影響因素,需要進行熱處理技術的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熟悉熱處理技術的運行維護要求,掌握熱處理技術的二次污染控制及其監(jiān)測手段。我國目前在這一領域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強對污染場地污染土壤熱處理技術的研發(fā)和推廣、交流污染土壤熱處理技術的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污染場地土壤熱處理技術及工程應用》在編著過程中盡量注意以我國環(huán)境保護、污染治理的政策作為基本依據,特別介紹了國內外先進的建設用地污染土壤熱處理技術、工藝及設備,引用了一些符合我國國情的涉及各種污染土壤熱處理的案例,內容全面豐富。《污染場地土壤熱處理技術及工程應用》還可供從事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