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篇 理論方法
第1章 緒論 3
1.1 引言 3
1.2 災害的概念框架 5
1.3 災害和風險 6
1.3.1 災害易發(fā)性評價 7
1.3.2 災害危險性評價 7
1.3.3 災害風險評價 8
1.3.4 風險評估理論框架 8
1.4 小結 9
第2章 滑坡泥石流易發(fā)性與危險性評價 11
2.1 易發(fā)性評價概述 11
2.2 危險性評價概述 12
2.2.1 滑坡危險性評價概述 12
2.2.2 泥石流危險性評價概述 13
2.3 評價原則 15
2.4 評價指標體系 15
2.5 評價方法 17
2.5.1 模糊數(shù)學評判法 17
2.5.2 邏輯回歸方法 17
2.5.3 神經網絡法 18
2.5.4 層次分析法 18
2.5.5 信息量法 20
2.5.6 地貌信息熵法 21
第3章 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23
3.1 易損性概述 23
3.1.1 評價指標 24
3.1.2 評價模型 26
3.2 社會易損性評價 28
3.2.1 社會易損性概述 28
3.2.2 社會易損性評價指標 29
3.2.3 社會易損性評價方法 29
3.3 人口易損性評價 32
3.3.1 人口易損性概述 32
3.3.2 人口易損性評價指標 33
3.3.3 人口易損性評價方法 36
3.4 建筑易損性評價 38
3.4.1 建筑易損性概述 38
3.4.2 縣市級建筑易損性評價指標 39
3.4.3 鄉(xiāng)鎮(zhèn)級建筑易損性評價指標 39
3.4.4 建筑易損性評價方法 40
第4章 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 42
4.1 風險評價概念 42
4.1.1 定義 42
4.1.2 定量表達 43
4.2 風險評價概述 43
4.3 風險評價方法 44
4.4 風險區(qū)劃及其應用 44
第二篇 區(qū)域應用
第5章 三江并流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 49
5.1 自然地質環(huán)境概況 49
5.1.1 地理位置 49
5.1.2 自然地質環(huán)境概況 50
5.2 泥石流發(fā)育特征及影響因素 59
5.2.1 地質災害概況 59
5.2.2 研究區(qū)泥石流發(fā)育特征 62
5.2.3 泥石流分布影響因素 65
5.3 泥石流危險性分析 72
5.3.1 危險性評價方法 72
5.3.2 評價指標及權重確定 72
5.3.3 危險性評價模型與區(qū)劃 75
5.3.4 危險性評價結果 80
5.4 防治建議與對策 83
5.4.1 防治目標 83
5.4.2 防治原則 83
5.4.3 防治措施 84
5.5 結論與討論 85
5.5.1 結論 85
5.5.2 討論 86
第6章 蘆山震區(qū)滑坡災害風險評價 87
6.1 研究區(qū)概況與數(shù)據來源 87
6.1.1 研究區(qū)概況 87
6.1.2 數(shù)據來源 89
6.2 蘆山震區(qū)滑坡災害成災規(guī)律 89
6.2.1 滑坡災害發(fā)育分布規(guī)律 89
6.2.2 震區(qū)滑坡災害成因分析 97
6.2.3 小結 99
6.3 蘆山震區(qū)與汶川震區(qū)滑坡分布特征對比分析 99
6.3.1 研究區(qū)概況 100
6.3.2 滑坡發(fā)育分布規(guī)律 101
6.3.3 小結 114
6.4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滑坡易發(fā)性評價 114
6.4.1 評價指標選取 114
6.4.2 評價結果分析 117
6.5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滑坡危險性評價 118
6.5.1 評價指標選取 118
6.5.2 評價指標處理 119
6.5.3 評價指標權重計算 120
6.5.4 危險性評價結果 121
6.5.5 結果驗證與分析 125
6.5.6 小結 125
6.6 基于貢獻權重疊加模型的滑坡易損性評價 125
6.6.1 評價指標 126
6.6.2 案例應用 126
6.6.3 小結 131
6.7 基于熵值法的蘆山震區(qū)滑坡社會易損性評價 132
6.7.1 評價指標選取 132
6.7.2 案例應用 132
6.7.3 評價結果分析 136
6.7.4 小結 138
6.8 基于GIS的滑坡災害風險評估 139
6.8.1 評價指標 139
6.8.2 案例應用 139
6.8.3 小結 140
6.9 本章小結 141
第三篇 專題示范
第7章 岷江上游概況 145
7.1 數(shù)據來源 145
7.2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146
7.2.1 地形地貌 146
7.2.2 地質環(huán)境 148
7.2.3 地震概況 150
7.2.4 氣象水文條件 151
7.2.5 植被土壤 154
7.3 社會經濟與人類活動 154
7.3.1 社會經濟狀況 154
7.3.2 人類工程活動 155
第8章 泥石流易發(fā)性與危險性評價 158
8.1 基于柵格單元的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 158
8.1.1 網格單元劃分 158
8.1.2 指標體系建立 158
8.1.3 信息量法評價過程 159
8.1.4 評價結果與分析 162
8.1.5 評價結果檢驗 164
8.2 基于子流域單元的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 164
8.2.1 子流域單元提取 164
8.2.2 信息量法評價過程 166
8.2.3 評價因子信息量分級與計算 167
8.2.4 基于子流域單元的易發(fā)性分區(qū) 177
8.2.5 小結 179
8.3 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 179
8.3.1 評價指標 179
8.3.2 評價結果 184
8.3.3 小結 185
8.4 泥石流溝谷發(fā)育趨勢分析 186
8.4.1 泥石流災害特征及發(fā)育程度 186
8.4.2 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 192
8.4.3 結果與討論 194
8.4.4 小結 198
第9章 山區(qū)聚落災害易損性評價 200
9.1 山區(qū)聚落概述 200
9.2 易損性時空分異特征 201
9.2.1 易損性時間變化特征 201
9.2.2 易損性空間變化特征 205
9.2.3 災害易損性對策與建議 207
9.2.4 小結 208
9.3 基于熵值綜合評判的聚落災害易損性評價 209
9.3.1 評價指標 209
9.3.2 案例應用 210
9.3.3 評價結果 212
9.4 基于貢獻權重疊加法的聚落災害易損性評價 215
9.4.1 評價指標 215
9.4.2 評價結果 216
9.4.3 小結 224
第10章 山區(qū)人口與建筑易損性評價 226
10.1 山區(qū)人口易損性評價 226
10.1.1 實地調研 226
10.1.2 評價指標與方法 228
10.1.3 岷江上游人口易損性評價 228
10.1.4 汶川縣七盤溝人口易損性評價 238
10.1.5 結論與討論 245
10.2 山區(qū)建筑易損性評價 246
10.2.1 研究區(qū)建筑發(fā)展概況 246
10.2.2 研究區(qū)建筑遙感解譯 248
10.2.3 格網評價單元 260
10.2.4 評價指標 261
10.2.5 案例應用 263
10.2.6 結論 271
第11章 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及其預警報 273
11.1 泥石流災害風險評價 273
11.1.1 風險評價方法 273
11.1.2 風險分級與分區(qū) 273
11.1.3 風險評價結果 274
11.2 泥石流活動短臨預警報 275
11.2.1 有效降雨過程的確定 275
11.2.2 有效降雨量的界定 277
11.2.3 預警雨量臨界值的確定 278
11.2.4 預警模型建立及案例應用 281
11.3 泥石流活動中長期預報 284
11.3.1 灰色理論概述 284
11.3.2 灰色預報模型的構建 285
11.3.3 基于傅里葉變換的殘差修正模型 286
11.3.4 案例應用 288
11.4 小結 298
參考文獻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