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教育學理論道理與功夫

道理與功夫

道理與功夫

定 價:¥148.00

作 者: 張祥云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深圳學派建設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20399654 出版時間: 2022-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1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教育既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但歸根結底是人文的。否則,人的教育就會徹底陷入邏輯化、程序化、數(shù)據化的泥沼,人就將被當成智能機器來對待。本書著眼于人文教育基本特性,扎根于華夏優(yōu)秀人文智慧,積極汲取西方思想精華,在人文道理、人文功夫、人文道場三個層面上探索形成了人文教育原理范疇和方法論體系。本書強調,精神提升是每代人和每個人不可替代的不休之路,人文教育便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工作。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止于至善。本書源自作者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發(fā)自作者切身人生體悟,是堅持20多年不間斷的探索而形成的體系化成果。

作者簡介

  張祥云,江西大余沙村人,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教于廈門大學高教研究所,后調入深圳大學高教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深圳大學高教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深圳大學教育學專業(yè)學科帶頭人,深圳大學人事教授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副理事長,深圳市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兼職督學,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指導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理論和人文教育理論與方法。主持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獲多項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出版專著2部、合著5部,在《新華文摘》《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60余篇。

圖書目錄

導論 超越對象化 回歸本體性
一 超越對象化
二 回歸本體性
三 突破學科藩籬
四 復興學科人文性
五 人文教育之意蘊
六 循道的理路
上篇 人文教育“原理”論
第一章 人文道理:教育的人文原理
一 科學真理與人文道理內涵
二 科學真理與人文道理的比較
三 科學真理與人文道理的關系
四 教育學的“人文道理”特性
五 走向“人文道理”范式
第二章 知行合一:人文教育根本原則
一 “知行合一”的內涵
二 “知行合一”的存在特征
三 “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意蘊
四 知行合一:將教與育合一生成
第三章 誠:人文教育本體功夫
一 “誠”的意蘊:中國傳統(tǒng)的體認
二 “誠”的比較:中西文化的側重
三 “誠”的境界:信仰覺悟的方式
四 “誠”:人文教育的本體功夫
第四章 心力:人文教育本源旨歸
一 “心”的歷史向度:儒、道、佛“心”論異同
二 “心”的比較向度:中西“心”論之異
三 人文教育旨歸:養(yǎng)成“心力”
第五章 成長:人文教育價值思維
一 成功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內涵
二 成功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特性
三 成功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關系類型
四 營造育人觀念轉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第六章 精神:人文教育本體特性
一 人文學者:“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二 人文精神:“涵義世界”與“意義世界”
三 人文知識:對象化之知與本體性之智
四 人文教育的本體性特點
中篇 人文教育“功夫論
第七章 隱喻
一 超越對象化的“唯概念”思維
二 回歸本體性的“象思維”
三 復興“隱喻”的人文教育價值和功能
第八章 體驗
一 體驗的生命:人文教育本體境界
二 生命的體驗:人文教育方法視域
三 體驗的人與人的體驗:功夫即本體
第九章 對話
一 對話的含義
二 對話:“我一你”的關系
三 對話的人學前提
四 對話的人文教育意蘊
五 對話的人文教育方法論意義
第十章 問題性
一 “問題性教學”理論基礎
二 人文教育“問題性教學”運用分析
三 “問題性教學”重要形式:問題性討論
第十一章 實踐反思
一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詮釋
二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的策略
三 人文教育“實踐反思”的路徑
下篇 人文教育時代主題
第十二章 人文經典教育
一 人文經典教育的內涵:“惟精惟一”
二 人文經典教育特性:返本開新
三 人文經典之教:轉識成智
四 人文經典之學:知行合一
第十三章 創(chuàng)新的人文基因
一 本立而道生:創(chuàng)新之本是文化
二 中西文化邏輯及其創(chuàng)新特點比較
三 形成邏輯自洽的創(chuàng)新教育大系統(tǒng)
第十四章 為機器立心
一 歷史軌跡:潘多拉魔盒的打開
二 現(xiàn)實特點:技術的悖謬
三 未來已來:急迫的挑戰(zhàn)
四 教育使命:向技術伸展人文“掌心”
第十五章 大學意志
一 為何提出大學意志?
二 大學發(fā)展:誰的意志?
三 大學意志何以可能?
余論教育學的人文反思
第十六章 回歸人文性:教育學師生關系視角
一 教育學科的現(xiàn)實:知行合一與知行分離
二 師生關系決定教育學科的人文性
三 教育學科師生關系之理想形態(tài)
參考文獻
后記 在路上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