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20世紀南方文學代表人物之一,波特被譽為“流的藝術家”“作家中的作家”。她曾先后兩次獲得古根海姆獎,1962年獲歐??亨利紀念獎,1967年獲全國文學藝術協(xié)會金質獎章。本書出版于1965年,收錄了波特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全部26個中短篇小說,是這位出色的文學家及文體學家的文學成就集大成,1966年更是為她贏得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波特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與現(xiàn)代主義的反抗。她為傳統(tǒng)所規(guī)訓,又不斷試圖背離傳統(tǒng),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一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博弈。她的寫作素材大都來源于生活,為愛出走,叛逆,奔赴墨西哥參加革命……她以文字為武器,打破了傳統(tǒng)施加在女性身上的迷霧與枷鎖,以及對人類命運及歷史的悲劇式的洞察,其作品跨越了種族、階級、性別、文化、地域等界限。具體內容介紹以這些小說的情節(jié)及風格而論,可分為兩類:類往往脫胎于作者的自身經歷,如《馬戲》《墳》《老人》《灰色馬,灰色的騎手》《偷竊》《莊園》等。小說所共有的主人公米蘭達(有時干脆用人稱“我”)的出身和背景與作者驚人地相似:一個犟脾氣的南方小姑娘成長為一個性格倔強 、反抗習俗的作家的過程 。她對童年的辛酸而執(zhí)著的記憶 、她清苦的記者生涯 、她那次被病魔扼殺的絕望的愛情 、她在異國卷入左翼政治運動后對無政府主義感到格格不入的思想都會清晰地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其中,以《灰色馬,灰色的騎手》最為有名。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僅刻畫了和段動人心魄的愛情,還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在疾病,戰(zhàn)爭和死亡的威脅下的處境和態(tài)度,具有相當強的震撼力。第二類作品大多取材于作者的所見所聞,如《繩》《他》《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和《中午酒》等,亦有少量以城市為背景的故事,如《一天的工作》《斜塔》等。這些小說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卻具有巨大的內在張力和深沉的社會使命感,對現(xiàn)實的關注與憂慮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