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各章節(jié)內容簡介 4
第2 章 詞匯語義學研究 9
2.1 引言 9
2.2 詞匯語義學、詞匯學和語義學的關系 9
2.3 近十年來詞匯語義學研究概覽 10
2.3.1 詞匯語義學研究的總體趨勢 10
2.3.2 詞匯語義學研究的核心理論:認知語義學 12
2.3.3 詞匯語義學研究的主要議題 14
2.3.4 詞匯語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22
2.4 詞匯語義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26
2.4.1 詞匯語義研究的跨學科轉向 26
2.4.2 詞匯語義研究的社會轉向 27
2.4.3 詞匯語義研究的實證量化轉向 29
2.5 結語 30
第3 章 句義學研究 33
3.1 引言 33
3.2 句義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34
3.3 近十年來句義學研究概覽 35
3.3.1 句義學的核心理論 35
3.3.2 研究議題 38
3.3.3 研究方法 60
3.3.4 研究不足 68
3.4 句義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69
3.4.1 句義學的跨學科交叉研究 69
3.4.2 句義學的實證量化研究 78
3.4.3 句義學的應用研究 79
3.4.4 句義學的漢外對比研究 81
3.5 結語 81
第4 章 話語語義學研究 83
4.1 引言 83
4.2 所言的界定 85
4.3 一般會話含義的處理 87
4.4 語用過程的解釋 88
4.5 理論爭鳴的啟示與展望 90
4.5.1 理論爭鳴的啟示 90
4.5.2 話語意義研究的展望 92
4.6 結語 94
第5 章 形式語義學研究 97
5.1 引言 97
5.2 形式語義學理論與方法探究 100
5.2.1 語境依賴性 100 5.2.2 語義實驗法與語義診斷法 101
5.3 漢語典型話題研究 102
5.3.1 量化詞研究 103
5.3.2 復句研究 109
5.4 形式語義學研究展望 115
5.5 結語 117
第6章 認知語義學研究 119
6.1 引言 119
6.2 認知語義學基本理論主張 120
6.2.1 認知語義學的指導原則 120
6.2.2 “基于使用”的語言觀 124
6.2.3 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 125
6.2.4 原型理論和典型效應 128
6.3 近十年國內認知語義學研究狀況 129
6.3.1 傳統研究話題 129
6.3.2 其他研究話題 135
6.3.3 漢語認知語義學研究 137
6.4 認知語義研究發(fā)展趨勢 140
6.4.1 數據驅動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140
6.4.2 基于語言類型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141
6.5 結語 143
第7章 語義演變研究 145
7.1 引言 145
7.2 語義演變研究學科地位的改變 146
7.3 近十年國內語義演變研究概述 148
7.3.1 發(fā)文數量及研究語種 148
7.3.2 實詞語義演變研究 150
7.3.3 構式語法視域下的語義演變研究 155
7.3.4 語義演變規(guī)律與路徑研究 157
7.3.5 語義演變動因和機制研究 160
7.3.6 語義演變研究方法 162
7.3.7 小結 164
7.4 語義演變研究發(fā)展趨勢 165
7.4.1 更新語義演變研究方法 165
7.4.2 拓寬語義演變研究視角 167
7.4.3 加強漢外語義演變對比研究 168
7.5 結語 169
第8 章 語義學的應用研究 171
8.1 引言 171
8.2 語義學與翻譯研究 172
8.2.1 框架語義學視角下的翻譯研究 172
8.2.2 概念隱喻、轉喻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 173
8.2.3 其他語義學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 175
8.3 語義學與外語教學研究 176
8.3.1 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研究 176
8.3.2 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詞匯教學研究 177
8.4 語義學與詞典編纂、詞典學研究 180
8.4.1 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詞典編纂 180
8.4.2 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詞典學研究 184
8.5 未來研究趨勢展望 185
8.5.1 基于語義學的翻譯研究未來趨勢 185
8.5.2 基于語義學的外語教學研究未來趨勢 187
8.5.3 基于語義學的詞典編纂研究未來趨勢 188
8.6 結語 189
參考文獻 191
術語表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