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五代在碑志”第三種,本書以更為密集的墓志碑文(50幀)來揭示、考察五代時期各階級階層的社會流動,以期從前人研究的五代歷史實相中,糾正以往以帝王將相作為傳主的“失于一偏”的研究傾向和被忽視的個體,展現(xiàn)了五代社會的實際樣貌。此外,本書為我們重新審視五代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視角。通過解讀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侶、平民等五代眾生相的墓志碑銘,我們發(fā)現(xiàn):恩蔭、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會流動的重要條件;五代的階級流動盡管較為活潑,但階層流動有限,高級官銜和實權職位仍然掌握在少數(shù)家族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傾斜的,不單是皇帝或文人,整個五代武人團體的自我轉型或對傳統(tǒng)武風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 “五代在碑志”“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變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種,通過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運用“史學六問”“五鬼搬運”“數(shù)饅頭”等研究方法,集中討論了文武僧庶各階層的社會流動、文武交流、婦女角色,以及墓志筆法和史學方法等問題,同時涉及五代官制、宗教與司法。有別于傳統(tǒng)“五代重武輕文”“五代女性無所作為”等觀點和以帝王將相為研究對象的“失于一偏”,“五代在碑志”不僅研究文武間的交流和武人的治世之能,爬梳細分“階級流動”和“階層流動”,對傳統(tǒng)的“唐宋變革”脈絡進行重新審視,而且還探討世變下不容小覷的婦女、僧侶和平民,立體呈現(xiàn)五代亂世中的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