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書法史上公認的「書圣」,其書法博涉多優(yōu),楷、行、草書皆擅。其草書傳世作品甚廣,沿用章草的規(guī)則,托古改制,剔除隸意,易字勢的橫張為縱斂,筆意連綿,婉轉流貫,筆勢雄勁,放縱生奇,擺脫了字學的義象和義理,突破了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的舊法,創(chuàng)樹了獨特的“字群結構”,草書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結構美,這便是王羲之所創(chuàng)造的今草樣式。他的今草,為草書立下新的法門,標志著東晉草書的新階段。唐代,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羲之書跡凡三千紙,連綴成卷,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內容是王羲之晚年書寫的尺牘書信,大多數多是寫給友人益州刺史周撫的。原帖已佚,僅有刻本和摹寫本傳世。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王羲之草書的無上范本,本書收三種版本《十七帖》:一是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上野本,又稱姜宸英藏本,其中缺字部分有后人用文征明朱釋本補入。二是民國“中州本”。三是海外安思遠收藏的文征明小楷朱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