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域同中原的聯(lián)系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了。由于戰(zhàn)爭需要,趙武靈王就引進了西域少數民族的短衣、長褲、短統(tǒng)皮靴的胡服形式以及他們的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等。因此,西域古代服飾中的胡服文化就不斷影響著中原人的服飾潮流。那么胡服到底是什么樣子?春秋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推崇的胡服為短衣,長褲,革靴裹腿:長袖偏窄、短統(tǒng)皮靴。東晉時的胡服為窄衫小袖,交領長袖衫裙。隋代胡服為高領窄袖衫,窄袖長垂,裙腰高束,圓領露胸,袖長至腕,長裙裹腳。唐初胡服為圓領短袖窄衣小袖。古代長安、洛陽胡風盛行,但這時的胡服與早期胡服有所不同,在使用的材料上更加華貴。在西域各國大臣和外國使者給中國皇帝進貢時,他們穿的奇裝異服就引起唐朝皇宮大臣們的青睞,專門派人把他們的樣子——描繪下來作為資料傳與國人,這就是著名的《王會圖》。公元502~551年梁元帝時期的《職貢圖》中有龜茲使者的形象:“著綣領窄袖長袍或披氈裘,穿豹皮靴,多剪發(fā),戴綣詹氈帽、繡帽、渾脫帽;有的項飾瑟瑟珠,雙耳環(huán),深目高鼻,濃眉虬髯?!币陨鲜妨厦枋龅男蜗筇卣鳎诒诋嬛卸伎烧业?。當時,古代西域的婦女向波斯人學戴耳環(huán);向印度人學披肩巾;向吐火羅人學穿小口褲、小袖袍;向吐蕃人學習以赭涂面(赭是一種紅色顏料專給臉(日暈)染)的習俗。克孜爾壁畫中有許多人物臉部不管男女都以赭粉(日暈)染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以增加立體效果。壁畫中的資料,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流行的習俗。由于帝王的倡導,中原男人仿效胡裝胡俗;中原女人學習胡狀,胡服和胡舞。一時間胡風在中原社會被視為時尚潮流,眾人仿效穿之。唐代的胡服在前代胡服的基礎上不斷的發(fā)揚光大,推動了胡服進一步的發(fā)展提高,加上西域的音樂、舞蹈、樂器極受中原大地和皇公貴族的喜愛,使得胡風之勢在中原大地愈演愈烈,為中國的服裝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