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鬼”并不存在于世間,只是人們臆想出來的潛意識形態(tài),是心理活動使然。在中國人的思維中,鬼是邪惡的,神秘的,人們談鬼色變,交談中避諱說鬼,似乎一說到鬼,就會出現在人的面前,招來不幸。但是在西方,鬼怪只是恐怖的靈異。每逢萬圣節(jié),人們會戴著面目猙獰的鬼面具,驅散心中的邪惡。而今天,人們對鬼已經娛樂化,呈現出一種鬼文化現象,文學稱之為“精怪文化”。 在中國古代,關于鬼的傳說版本甚多,有民間傳說,也有古籍記載。鬼神從原始社會就已經成為人類祈求平安的廟堂之尊。到了封建社會,又成了權貴庶民尋求心理安慰、保佑諸事順達的一種象征。有的成為妙趣橫生的民間傳奇,為人們喜聞樂見,于是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流傳久遠。例如,傳說中“年”是一種具象的怪獸,一到正月初一子時,便會從天而降,吃掉很多人,給人們帶來災難。于是,在這天晚上家家掛燈籠,放鞭炮,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年”一看天下一片火海,便不敢下來吃人了,于是人們把這天叫“過年”。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個來歷。你看,這種傳說就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流傳至今,并被收錄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本書是張公輔先生根據各種版本的鬼怪文字記載繪制成的99幅精怪圖集,每一幅作品都奇思妙想、形態(tài)各異,并加注了他們的來歷、特征、生性喜好,欣賞起來不覺得恐懼,反而逸趣橫生,似乎這些鬼怪精靈是歷史上已經存在的。比如“俎鬼”,傳說是江西豫章河中的鱗魚變成的,魚都成了鬼怪,似乎歷史上真有這么回事;“獨角鬼王”又源自文學作品《西游記》,與孫悟空有關;“食鞋鬼”的描繪更是惟妙惟肖,此鬼不吃人,專吃人的鞋,本性善良,知恩圖報,喜好躲藏在廁所里,不會傷害人,這種“鬼”讓人覺得更像一只大寵物。這就是張公輔先生筆下的“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