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27歲的馮.卡門目睹了一次打破紀錄的飛行。從此,“飛機為什么會飛”這個問題縈繞在他的腦海,并改變了他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世界。 作為科學家的卡門,處處閃耀著天才的光芒。湍流、邊界層、卡門渦街……一些令同行望而生畏的空氣動力學理論,他卻能舉重若輕。作為工程學家的卡門,擅長將抽象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超音速飛行、飛船、火箭、導彈……20世紀人類的幾乎所有飛行活動都與他緊密相關。 卡門的影響力還來自教學。他的學生遍布世界五大洲,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等我國著名科學家是他的親傳弟子,深受啟迪。他總是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他擁有一種神奇魔力——發(fā)現每個人的天賦,并將各種類型的人才團結起來,相互協(xié)作,實現共同目標。 卡門更大的智慧還在于,他將航空航天科學與國家安全聯系在一起,為二戰(zhàn)后美國空軍力量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1945年,卡門率領科學顧問團赴歐洲考察,完成系列報告《邁向新高度》,對未來空天科技的走向做出預測,其所具備的準確性與前瞻性,在今天看來依然富有遠見卓識,極具參考價值。 1963年,82歲的卡門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成為該獎項自1959年設立以來的首位得主。先驅者、科學奇才、高級元老……人們試圖定義馮.卡門,卻似乎都不夠全面。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自從有了馮.卡門,人類與空天的故事翻開了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