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古代佛教流傳地區(qū)的國主,如果其國家治理方案有取材于佛教的話,多是以轉輪圣王之治為理想的。國王本人雖在思想上取佛家的某一派的理論為主要依據,但多不會以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推行這一派的價值,仍然某種程度上秉持了政與教的分離。轉輪圣王之治的實質,其實就是尊重世間的緣起和合性,尊重民眾的主體性,國主所處位置在緣起的社會生活中地位重要,自然要盡量多地發(fā)揮其正向作用。如何發(fā)揮其作用,需要具體治理的智慧,這常常是佛經中相關題材主要涉及的內容。另外,作為國主輔相,不僅需要具體治理的智慧,其實通觀大局的智慧更是不可少的,而這,他們往往是從佛教中超過、出世的一面中獲取的。正因如此,中國古代有俗語:“山中無衲子,朝中無宰相”,道出個體的宗教實踐回報社會的意義,這對于特重大乘菩薩道的漢傳佛教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關于為何大乘佛教宗教實踐轉出來可以回報社會,佛家理論如何走出宗教實踐的范圍而有益于社會大眾,卻是少有人關注而又非常有價值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