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起步較早,20世紀50年代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就被零星發(fā)現。而后考古工作者陸陸續(xù)續(xù)對該流域進行了幾次文物調查,發(fā)現了部分遺址。同時,為配合文博干部培訓和基本建設任務,進行了幾個遺址的發(fā)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來看,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仍然處在廣西其他地區(qū)的后面,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近年來,隨著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左江流域考古工作的短板日益突出,巖畫研究中的許多問題需要考古工作者的參與。例如,考古遺址是否可以與巖畫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系,如何通過考古發(fā)現來進一步判斷巖畫的年代與分期,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分析考古資料進一步了解巖畫產生的歷史背景,甚至是否可以通過考古發(fā)現尋找到巖畫的主人,等等。為了盡可能解決上述一系列的問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和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聯合相關考古單位開展了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試掘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試掘研究課題組在2010年考古調查的基礎上于2013-2016年對左江流域又進行了細致的考古調查,復核和新發(fā)現了30多個遺址,并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了龍州寶劍山A洞遺址、庭城遺址、無名山遺址、沉香角遺址、根村遺址、坡叫環(huán)遺址等進行了試掘,獲得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物。這些考古發(fā)現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左江流域古代遺址的分布狀況、文化內涵、文化發(fā)展序列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申遺文本的編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有力地推進了申遺工作的開展。由于時間緊,日常工作任務重,這些資料只是以工作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上級部門,沒有進行系統的考古報告整理,其中一些認識還不十分清晰。為了盡快將這批資料呈現給廣大群眾和研究工作者,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開始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整理研究。我們期望通過整理和研究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左江地區(qū)古代文化遺址的分布狀況、各遺址的文化內涵、古代文化發(fā)展序列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進一步為左江花山巖畫的深入研究和保護提供考古學支持。由于左江流域考古空白多,已經發(fā)掘的其他遺址資料也大部分沒有發(fā)表,因此《廣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 套裝上中下冊)》對左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研究當是初步的?!稄V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 套裝上中下冊)》很大的目的還是力求把所獲得的資料完整地呈現給大家,供廣大學者研究之用,同時也讓廣大群眾認識到左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相信隨著更多資料的發(fā)表和更多田野考古工作的開展,左江流域的考古研究一定能夠進一步深入,同時不斷取得的考古成果也一定能夠進一步推動左江花山巖畫的保護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