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1
轉折時代的漢語文學
中國和世界的1950年代——漢語新文學“構成性規(guī)則”的初步發(fā)現(xiàn) 9
分割中的流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歷史總體性——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漢語文學的再審視 21
文學“統(tǒng)戰(zhàn)”與當代文學在新中國的重建——以《亦報》場域中的淪陷區(qū)三家梅娘以及周作人、張愛玲為例 36
歷史轉折與文化政治——以賴和接受史為中心 52
書寫如何重構文類?——以“十七年”(1949—1966)的對口相聲為例 68
左翼運動及其文學實踐
“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與問題——以“《窮人樂》方向”為案例 87
試析1950—1960年代臺灣青年的“虛無”,重新理解“現(xiàn)代主義與左翼”——以陳映真、王尚義為線索 129
美國“左翼進步文學”在1950年代中國文壇的譯介——以《譯文》為例 156
左派文人視野中的英殖歷史再現(xiàn)——漢素音與《餐風飲露》中的人道主義情懷 177
知識分子的道路選擇
從“日語”到“中文”——論呂赫若小說中的認同與背離及語言轉變的意義 197
離散張愛玲與“恒常中國性”——轉折年代的“張愛玲現(xiàn)象” 216
中國舞臺的歧途——蕭乾關于國家未來的“烏托邦”構想 238
“流動”的主體和知識分子改造的“典型”——20世紀四五十年代轉變之際的丁玲 254
論沈從文土改期間的創(chuàng)作矛盾 276
廢名1950年代的思想轉變與創(chuàng)作意愿的升沉 289
不合時宜的“政治美學”——朱光潛1948年前后的書生議政及其失敗 306
不同地區(qū)的文學生產與文化運動
戰(zhàn)時臺灣文壇的一個結構性探討 323
冷戰(zhàn)結構下的香港文學 342
1949前后——香港文藝橫切面考察 360
《文藝新潮》——文學理想樂園與自由民主精神之重建 376
五四女性文學傳統(tǒng)之傳承與轉化——以臺、港《純文學》中《近代中國作家與作品》專欄為討論范圍 393
重返江湖,所為何事?——上官鼎《雁城諜影》的“抗戰(zhàn)”書寫 407
校園、紙張與民國時期北平文壇的沉浮—— 一項基于歷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433
“二戰(zhàn)”后波蘭與歐洲的文學與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變化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