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為人民:延安美術史》內容立足于中國美術館典藏延安美術藏品研究,結合延安美術新研究成果,以及本人赴延安魯藝管理園區(qū)、延安革命紀念館實際調研以及走訪延安美術家后人所得資料,盡可能全面地將延安美術各個門類囊括其中,首先從作品意義上建構一個延安美術的完整序列。其次,通過對延安美術思想、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機制的整體考察揭示延安美術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還原延安美術的歷史語境,梳理出延安美術的價值體系,其意義不僅是對紅色革命文藝傳統(tǒng)的傳承和弘揚,同時通過對延安美術民族化、大眾化的獨特發(fā)展道路的闡釋,也有助于增強當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何謂“延安美術”?《藝術為人民:延安美術史》將“延安美術”定義為在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這期間發(fā)生在延安及陜甘寧邊區(qū)的,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美術的總稱。在時間上,這一段正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時期,有特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邏輯。以這段歷史時期來界定延安美術,比較容易把握延安美術的整體性特征。在空間上,延安是有確定所指的地理概念,從文化場域意義上可以擴展為陜甘寧邊區(qū)范圍。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延安的美術家就開始分散到各解放區(qū),解放區(qū)美術代替了延安美術。從性質而言,盡管延安地區(qū)本有原生狀態(tài)的民間美術存在,但只作為延安美術資源,也不算《藝術為人民:延安美術史》所謂的中共領導的帶有革命性質的延安美術。延安美術是在經歷長征到達延安的蘇區(qū)文藝工作者、上海左翼木刻家以及全國各地來延安的美術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逐漸發(fā)展形成自身的特色的。在以往的有關延安美術的研究中,由于沒有清晰界定時間、空間和主體等范疇,以致模糊混淆了延安美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延安美術與其他根據地美術、延安美術與解放區(qū)美術相混淆,簡單把延安美術家其他時期的作品都視作延安美術,甚至出現把從未到過延安的美術家作品也歸入延安美術這樣明顯的問題,錯把延安美術影響下的美術等同延安美術本身,這都影響了我們對延安美術的認知,造成很多混亂,有必要在敘述延安美術之前首先廓清“延安”“陜甘寧邊區(qū)”“解放區(qū)”等概念?!把影病痹诔蔀楦锩サ刂笆紫仁且粋€建制縣,古已有“延安”“膚施”之名,最早稱“高奴”“延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廢延州,設延安郡,治膚施、臨真、延安等11縣。清設延安府,治膚施縣。1913年,廢延安府,膚施縣隸屬陜西省榆林道。1928年,廢榆林道,膚施縣直屬陜西省。膚施古城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城墻巍峨莊嚴,設東、北、南三門,西面蜿蜒向上連接鳳凰山,為邊塞要鎮(zhèn)。1935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在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會師落腳陜北,同時國民黨調集東北軍配合西北軍,部署膚施及各交通要地加緊對紅軍進行軍事圍剿。紅軍接連取得幾戰(zhàn)勝利并采用圍城策略進行反封鎖,并以通商交往為條件與東北軍達成停戰(zhàn)。西安事變后,按照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駐防膚施古城的東北軍奉命南撤,與紅軍主力共同向西安附近的三原集結,相互配合防擊國民黨頑固派。東北軍撤走后,紅軍和平接管膚施城,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從保安進駐膚施,由于之前中共地下黨組織曾在此活動并設立過延安縣,接管后中共將膚施改稱“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