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生產性》由宮寶龍、劉慧霞著,教師既不是學科知識的中間商,也不是學科知識的純粹消費者,而是知識的生產者,這就如實地揭示出“教師的生產性”特征,從而在知識論和本體論兩個層次上確認了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合法性與社會價值?!敖處煹纳a性”實存于“源個人知識”的活潑運動之中。教育本土的“場所精神”推動了“源個人知識”的生產活動,表現為課堂上知識的空間性持續(xù)敞開。知識的軌跡由內而外地帶領和充滿著教師的心靈,他也就無暇去“倦怠”了,正如遠方整日忙于勞作與制作的農人、手藝人,“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