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研究》第七輯收錄論文13篇以及兩篇佛經今譯,按主題分為三個欄目:(1)唯識學的思想、歷史與文獻;(2)唯識學經典文獻翻譯;(3)中觀與因明量論研究。個欄目有9篇文章,包括姚治華、佐久間秀范、趙東明、雒少峰、吳忠偉等學者的論文,側重對唯識思想、歷史相關問題的討論。第二個欄目是對寶藏寂《修持般若波羅密多口訣論》《般若波羅密多修持口訣》兩篇佛經的漢譯稿。第三個欄目有4篇論文,是對中觀和因明量論的研究。 佛教唯識學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認知、心理、邏輯等理論,是印度大乘佛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統(tǒng)翻譯介紹唯識學,奠定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基礎,自此唯識學在中國扎下了根。中國唯識學構成佛教唯識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佛教學理的發(fā)展影響至為深遠。但唐代之后中國唯識學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視和發(fā)掘。近年來唯識學的影響在國際上逐步擴大,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研究成果不斷出現(xiàn)。作為國內以唯識學為主題的專業(yè)刊物,自2012年4月出版輯,《唯識研究》已經順利出版了6輯,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在印度唯識學思想、中國唯識學思想、唯識學與現(xiàn)象學等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方面不斷開出新的境界。本輯《唯識研究》匯集了當代國內外佛教唯識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