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文化品牌傳播和機制評估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根據研究內容分為文化品牌傳播和文化品牌價值評估兩個篇章。 第一篇聚焦于文化品牌的傳播。分析了文化品牌研究的發(fā)展現狀,對文化品牌內涵和特點進行了歸納、梳理和總結,根據已有的理論界定了具有代表性的3類文化品牌,分別為老字號文化品牌、新興科技文化品牌和資源依賴型文化品牌,基于品牌傳播學分析文化品牌的傳播過程,得到了3個文化品牌影響因素,分別為文化品牌標識、文化品牌規(guī)模和文化品牌特色。根據系統(tǒng)性、實用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4個原則對3個文化品牌因素進行擴展和補充,得到文化品牌傳播影響因素指標體系,以便更好地對文化品牌傳播信息進行分類和評價。利用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和匯總整理了241位受眾群體的基本信息和對文化品牌傳播信息的看法,對數據來源和樣本選取規(guī)則進行了描述。通過對SIR傳播動力學模型的介紹和應用改進,建立了基于改進SIR模型的文化品牌傳播和文化品牌傳播機制。最后,提出文化品牌傳播策略應包括注重文化品牌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加大文化品牌的營銷投入、建立即時的競爭策略4個方面。 第二篇主要聚焦于文化品牌的價值評估。闡述了文化品牌價值評估研究的現實需求及意義,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梳理文化品牌價值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在此基礎上,對中外主要的品牌價值評價方法進行了歸納。通過對比分析,選擇以Interbrand模型為基礎,對文化品牌進行評估。然后,分析了文化品牌價值的研究邊界,對文化品牌的價值形成過程進行分析,通過對影響要素的深入分析構建了文化品牌價值評估體系。通過ANP網絡模型分析得到品牌作用指數、通過AHP-BP神經網絡分析得到品牌強度。最后,選取新華傳媒、華誼兄弟、新浪微博進行實證分析,對企業(yè)文化價值的評估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本書是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和北京市屬高校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項目支持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煉而成,參與本書撰寫與修訂的主要成員有王宗水、張健、張可佳、張鈺、邵昱姝、周海亮、彭宇楠、馮月陽、楊圣琴、張曉媛、馬建煒、曹莫言等,全書由王宗水、張健確定研究框架并統(tǒng)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