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金屬腐蝕的定義
1.2 金屬腐蝕的分類
1.2.1 按腐蝕形態(tài)分類
1.2.2 按腐蝕過程分類
1.2.3 按腐蝕環(huán)境分類
1.3 金屬腐蝕的危害及研究的重要性
1.3.1 金屬腐蝕的危害
1.3.2 研究金屬腐蝕的重要性
第2章 金屬電化學腐蝕基礎
2.1 電極系統(tǒng)與電極電位
2.1.1 電極系統(tǒng)
2.1.2 電極電位
2.2 原電池和腐蝕電池
2.2.1 原電池
2.2.2 腐蝕電池
2.3 電位E-pH圖及其應用
2.3.1 腐蝕過程的電極反應
2.3.2 氫電極和氧電極的E-pH圖
2.3.3 E-pH圖
2.3.4 E-pH圖的應用
2.3.5 E-pH圖的局限性
2.4 腐蝕電極的極化
2.4.1 電極的極化
2.4.2 電極極化的原因
2.4.3 電極極化的類型
2.5 腐蝕金屬電極的過電位與腐蝕速度
2.5.1 活化過程引起的過電位及反應速度
2.5.2 擴散引起的過電位及反應速度
2.6 腐蝕金屬電極的極化
2.6.1 活化極化控制的腐蝕體系
2.6.2 濃差極化控制的腐蝕
2.7 電化學腐蝕的陰極過程
2.7.1 析氫腐蝕
2.7.2 吸氧腐蝕
2.8 金屬的鈍化
2.8.1 金屬鈍化的特征
2.8.2 陽極鈍化曲線
2.8.3 金屬鈍化理論
2.8.4 金屬鈍化的影響因素
第3章 局部腐蝕
3.1 電偶腐蝕
3.1.1 電偶腐蝕概述
3.1.2 電偶序
3.1.3 電偶腐蝕原理
3.1.4 電偶腐蝕的影響因素
3.1.5 電偶腐蝕的控制措施
3.2 點腐蝕
3.2.1 點腐蝕概述
3.2.2 點腐蝕機理
3.2.3 點腐蝕的影響因素
3.2.4 點腐蝕的控制措施
3.3 縫隙腐蝕
3.3.1 縫隙腐蝕概述
3.3.2 縫隙腐蝕機理
3.3.3 縫隙腐蝕的影響因素
3.3.4 縫隙腐蝕的控制措施
3.4 晶間腐蝕
3.4.1 晶間腐蝕概述
3.4.2 晶問腐蝕機理
3.4.3 晶間腐蝕的影響因素
3.4.4 晶間腐蝕的防護措施
3.5 選擇性腐蝕
3.5.1 選擇性腐蝕概述
3.5.2 選擇性腐蝕機理
3.5.3 選擇性腐蝕的影響因素
3.5.4 選擇性腐蝕的防護措施
3.6 應力作用下的局部腐蝕
3.6.1 應力腐蝕破裂
3.6.2 腐蝕疲勞
3.6.3 氫損傷
3.6.4 磨損腐蝕
3.7 微生物腐蝕
3.7.1 微生物腐蝕概述
3.7.2 微生物腐蝕機理
3.7.3 微生物腐蝕的控制方法
第4章 金屬電化學測試方法
4.1 電化學測定體系的組成
4.1.1 三電極體系
4.1.2 輔助電極
4.1.3 參比電極
4.1.4 研究電極
4.1.5 電解池
4.1.6 鹽橋
4.1.7 魯金毛細管
4.1.8 電解液
4.2 電化學測試儀器
4.3 腐蝕金屬的電化學測量
4.3.1 電極電位測量的意義
4.3.2 開路電位的測定
4.3.3 極化曲線的測試及應用
4.3.4 循環(huán)動電位極化曲線的測定
4.3.5 電化學交流阻抗測試
第5章 腐蝕防護技術
5.1 金屬表面涂覆保護
5.1.1 金屬覆蓋層
5.1.2 非金屬覆蓋層
5.1.3 表面機械形變強化處理
5.2 電化學保護
5.2.1 陰極保護
5.2.2 陽極保護
5.3 緩蝕劑
5.3.1 緩蝕劑的分類
5.3.2 緩蝕劑的應用
第6章 材料腐蝕性能研究
6.1 熔覆層腐蝕性能研究
6.1.1 熔覆層的制備
6.1.2 研究測試方法
6.1.3 熔覆層的組織結構分析
6.1.4 熔覆層抗腐蝕性研究
6.2 焊縫區(qū)的腐蝕性能研究
6.2.1 焊接過程
6.2.2 研究測試方法
6.2.3 焊縫區(qū)的結構分析
6.2.4 腐蝕行為探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