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jié) 《論語》英譯的歷史
第二節(jié) 英譯《論語》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第三節(jié) 研究重點與結構安排
第一章 《論語》英譯的詮釋學基礎
第一節(jié) 西方詮釋學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翻譯與詮釋學的關系
一 語言——詮釋學的起源與歸宿
二 翻譯——一種哲學詮釋學對話
第三節(jié) 《論語》英譯過程中的詮釋學理論前提
一 在理解中“創(chuàng)造”
二 在理解中“體驗”
三 在理解中“建構”
四 在理解中“合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孔子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節(jié) 西方現(xiàn)代《論語》研究的奠基者:赫伯特·芬格萊特
第二節(jié) 文化普遍主義視角下的《論語》研究:本杰明·史華慈
第三節(jié) 比較哲學視域的《論語》研究:郝大維、安樂哲
第四節(jié) 文化特殊主義視角下的《論語》研究:葛瑞漢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西方的孔子“禮”學研究
第一節(jié) 芬格萊特的孔子“禮”學研究
一 日常語言分析哲學的特性
二 芬格萊特日常語言分析哲學立場中的孔子禮學研究
第二節(jié) 史華慈與芬格萊特關于孔子之“禮”的對話
一 史華慈對孔子之“禮”的闡釋
二 史華慈與芬格萊特關于“禮”的對話
第三節(jié) 史華慈與葛瑞漢關于孔子之“禮”的對話
一 葛瑞漢關于孔子之“禮”的理解
二 史華慈對于葛瑞漢的批判
三 葛瑞漢對于史華慈批判的回應
第四節(jié) 郝大維和安樂哲對孔子之“禮”的闡釋
一 “禮”的社會維度的演進
二 禮儀構成既定社群的精神氣質和連貫性
三 禮儀社會性的個人向度
四 禮義的互為性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西方的孔子“仁”學研究
第一節(jié) 芬格萊特的“仁”學研究
一 “仁”是一種行為
二 “仁”是一個人決定遵從禮,在禮中塑造自我
三 “仁”是一種“不憂”的狀況,一個“克己復禮”的人的狀況
四 “仁”是一種客觀的、可以觀察的人格
第二節(jié) 史華慈的“仁”學研究
一 “仁”是一種內在的氣質傾向
二 “仁”是一種再現(xiàn)禮之固有精神和其自身潛力的能力
三 “仁”是通過“學”而內化的“禮”
第三節(jié) 郝大維和安樂哲的“仁”學研究
一 從“人”到“仁”的轉變是一個持久開放的過程
二 從“人”到“仁”的轉變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孔子的天道觀研究
第一節(jié) 芬格萊特的孔子天道觀研究
一 “道”是一條沒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二 “道”是某種超驗的道德原則
三 郝大維和安樂哲對芬格萊特的孔子之“道”解析的批判
第二節(jié) 史華慈的孔子天道觀研究
一 孔子宇宙論詮釋的思想基礎
二 對孔子之“天”的詮釋
三 對孔子之“命”的闡釋
第三節(jié) 郝大維和安樂哲的孔子天道觀研究
一 關于“超越”概念的界定
二 關于孔子內在宇宙論的基本假設
三 關于孔子之“天”的詮釋
四 關于孔子之“道”的詮釋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論語》中的“自我”問題研究
第一節(jié) 芬格萊特的孔子“自我”問題研究
一 自我:一個能夠實現(xiàn)自己意志的個體自我
二 自我:在意志的根據(jù)上表現(xiàn)為“無我”
第二節(jié) 郝大維和安樂哲的孔子“自我”問題研究
一 對“無我的自我”的否定
二 對“無心的自我”的否定
三 對“無身的自我”的否定
四 對“無目的的自我”的否定
五 對“非意志的自我”的否定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