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2 研究內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5 各部分安排
2 文獻綜述
2.1 表達評價意義的語言資源
2.1.1 表達情感意義的語言資源
2.1.2 情態(tài)、言據性和模糊限制語
2.1.3 元話語
2.1.4 強度語
2.1.5 語義韻
2.1.6 敘事語篇中的評價句法結構
2.1.7 表達評價的句法結構
2.2 評價意義的范疇化
2.2.1 立場范疇
2.2.2 評價參數和維度
2.2.3 評價理論
2.2.4 價值哲學導向下的語言評價
2.3 語篇視角下的評價研究
2.3.1 評價與語篇結構
2.3.2 評價與語類
2.4 小結
3 語篇評價意義的組織模式
3.1 評價成分的組織
3.1.1 評價成分狀態(tài)轉移網絡
3.1.2 態(tài)度鏈組織
3.1.2.1 評價者與評價意義的范疇
3.1.2.2 被評價者與評價意義的范疇
3.1.2.3 語義相似度與態(tài)度鏈
3.1.3 介入鏈組織
3.1.4 級差鏈組織
3.2 語篇宏觀評價組織
3.2.1 敘述者宏觀評價意圖的組織作用
3.2.2 隱含作者宏觀評價意圖的組織作用
3.3 小結
4 《林家鋪子》的態(tài)度鏈
4.1 情感性態(tài)度鏈
4.1.1 意愿性情感鏈
4.1.1.1 以林先生為情感者的意愿情感鏈
4.1.1.2 以林大娘為情感者的意愿情感鏈
4.1.1.3 以朱三太為情感者的意愿情感鏈
4.1.2 愉悅性情感鏈
4.1.2.1 以林先生為情感者的愉悅情感鏈
4.1.2.2 以林大娘為情感者的愉悅情感鏈
4.1.2.3 以林小姐為情感者的愉悅情感鏈
4.1.2.4 其他愉悅情感鏈
4.1.3 滿意性情感鏈
4.1.3.1 以林先生為情感者的滿意情感鏈
4.1.3.2 其他滿意情感鏈
4.1.4 安全性情感鏈
4.1.4.1 以林先生為情感者的安全情感鏈
4.1.4.2 以林大娘為情感者的安全情感鏈
4.1.4.3 其他安全情感鏈
4.1.5 情感性態(tài)度鏈特征
4.2 判斷性態(tài)度鏈
4.2.1 態(tài)勢性判斷鏈
4.2.1.1 以林先生為被評價者的態(tài)勢性判斷鏈
4.2.1.2 其他態(tài)勢性判斷鏈
4.2.2 能力性判斷鏈
4.2.2.1 以林先生為被評價者的能力性判斷鏈
4.2.2.2 其他能力性判斷鏈
4.2.3 可靠性判斷鏈
4.2.3.1 以林先生為被評價者的可靠性判斷鏈
4.2.3.2 其他可靠性判斷鏈
4.2.4 恰當性判斷鏈
4.2.4.1 以國民黨政府為被評價者的恰當性判斷鏈
4.2.4.2 以林先生為被評價者的恰當性判斷鏈
4.2.4.3 其他恰當性判斷鏈
4.2.5 判斷性態(tài)度鏈特征
4.3 鑒賞性態(tài)度鏈
4.4 小結
5 《林家鋪子》的介入鏈
5.1 敘述者聲音中的介入鏈
5.1.1 否定介入鏈
5.1.2 對立介入鏈
5.1.3 認同介入鏈
5.1.4 接納介入鏈
5.2 人物思想中的介入鏈
5.2.1 否定介入鏈
5.2.2 對立介入鏈
5.2.3 認同介入鏈
5.2.4 接納介入鏈
5.3 人物言語中的介入鏈
5.3.1 否定介入鏈
5.3.2 對立介入鏈
5.3.3 認同介入鏈
5.3.4 接納介入鏈
5.4 小結
6 《林家鋪子》的級差鏈
6.1 相同態(tài)度意義連接的級差鏈
6.1.1 相同情感意義連接的級差鏈
6.1.1.1 相同意愿性情感連接的級差鏈
6.1.1.2 相同愉悅性情感連接的級差鏈
6.1.1.3 相同滿意性情感連接的級差鏈
6.1.1.4 相同安全性情感連接的級差鏈
6.1.2 相同判斷意義連接的級差鏈
6.1.2.1 相同態(tài)勢性判斷連接的級差鏈
6.1.2.2 相同能力性判斷連接的級差鏈
6.1.2.3 相同可靠性判斷連接的級差鏈
6.1.2.4 相同恰當性判斷連接的級差鏈
6.1.3 態(tài)度意義連接的級差鏈特征
6.2 相同介入意義連接的級差鏈
6.2.1 敘述者聲音中的介入連接的級差鏈
6.2.1.1 否定介入的級差鏈
6.2.1.2 對立介入的級差鏈
6.2.1.3 認同介入的級差鏈
6.2.1.4 接納介入的級差鏈
6.2.2 人物思想中的介入連接的級差鏈
6.2.3 人物言語中的介入連接的級差鏈
6.2.4 介入意義連接的級差鏈特征
6.3 小結
7 《林家鋪子》的宏觀評價組織
7.1 敘述者評價意圖導向下的評價組織
7.2 隱含作者評價意圖導向下的評價組織
7.3 小結
8 結語
8.1 總結
8.2 主要研究發(fā)現及貢獻
8.3 進一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