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二十九封信札,共九百四十三字,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 347—361),內容多言蜀中風情人物,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xiàn)傳世《十七帖》為刻本。《十七帖》點畫合規(guī)中矩,結體穩(wěn)健而有變化,章法生動而又自然,靜穆而蘊含情致。整體風格沖和典雅,古質渾然,“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南宋朱熹評曰:”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