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在這一概念被引入新聞領域之后,更是引發(fā)了新聞學界和業(yè)界的爭論。在這一背景下,劉蒙之、周秭沫編寫《中國非虛構寫作名家訪談錄》并出版,將這一話題的各種觀點比較系統(tǒng)、集中地進行呈現,對促進這一問題的探討,乃至推動非虛構寫作在新聞領域的良性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非虛構寫作原本流行于文學界,后來又被引進了新聞領域,并引起了新聞學界的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大學舉行過相關的論壇,或辦起相關的工作坊,與此相關的論文也逐漸增多。從業(yè)界的角度來看,非虛構寫作已成為一些優(yōu)秀媒體人的核心技能,一些非虛構作品也成了記者本人的成名之作。從學界的角度來看,非虛構寫作是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有的新聞院系還將其列入新聞傳播教育的基礎內容。今天我們進入了智能媒體時代,但具有人文關懷和道德倫理角度的人類寫作依然是媒體競爭的核心,媒體對優(yōu)秀寫作者的需要依然強勁。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是過去記者所具備的特稿和深度報道寫作能力在新形勢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所具有的獨特視角和良好的表達方式,有利于提升媒體的內容價值和影響力。正因為如此,一些受歡迎的大眾類期刊、時政類期刊乃至時尚類期刊把非虛構寫作歸為內容經營的強項,形成新的競爭力。此外,非虛構寫作還是新媒體內容創(chuàng)業(yè)和知識付費內容生產的重要手段,不少非虛構生產平臺正在并已經走向影視化道路。所以,《中國非虛構寫作名家訪談錄》的出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