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會史》終于和中文讀者見面了。對于專業(yè)人士而言,阿諾爾德;豪澤爾(ArnoldHauser)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因為他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史和藝術社會學大家。但是讀過其著作、了解其思想的人少而又少,他的學術地位也鮮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豪澤爾是盧卡奇和阿多諾的同齡人、同路人,并且基本同屬一個學術重量級,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三個并稱為“20世紀重要的文化社會學家”。如果說盧卡奇和阿多諾的名字在我們的文化圈里已是如雷貫耳,那么豪澤爾就像一個需要被隆重推出的學術“新”人。造成這種狀況的首要原因是對豪澤爾著作的翻譯嚴重滯后。他的絕大多數研究成果此前并未被譯成中文,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藝術社會史》。我們也幾乎沒有引進相關的研究文獻。國內學界有關豪澤爾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論述《藝術社會史》一書的文字更是難得一見。但愿這一狀況能夠隨著《藝術社會史(漢譯名著17)》的出版有所改變。 《藝術社會史》一書共分八章,作者分析了從原始社會到19世紀的各種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詩歌、戲劇和電影等。他在考證藝術品與藝術家之前,總是先考證時代的社會分層、階級關系、經濟發(fā)展,然后在矛盾中尋找藝術變化的原因。在本書中,作者嘗試把藝術史放在社會學范疇中來解釋和探討,并梳理了當時比較新的藝術史研究成果,從受眾角度談論了藝術批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