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中劉大先先生的著作題名為“千燈互照”,本是形容中華多民族文學豐富多彩、交相輝映之態(tài),現(xiàn)借以形容這套總數(shù)不過十本的叢書,自然太過夸張,但若以點出本套叢書之于中華多民族文學研究的多樣性、豐富性,雖仍夸張,卻并非漫無邊際。至少我們的確可以羅列出本叢書相關的三五特點。首先,以主題、研究專題、研究領域為集結的文學研究叢書自然很多,但征諸不同地方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研究者,將其成果集結起來,組成一套研究品質較為純粹的叢書,且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這樣的情況恐怕還不多見。第二,本叢書的作者為中青年學者,有的已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多年,成果豐碩;有的雖然才博士畢業(yè)幾年,但已經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其中更有幾位已躋身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前列。本叢書收錄的十本著作中,或是博士論文、博士后出站報告,或是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這都保證了叢書的新銳性、前沿性、專業(yè)性與可靠性。第三,叢書的主題、領域、視角多樣豐富,所涉族裔文學現(xiàn)象多樣,時代緯度參差交錯。有神話與史詩研究,民間口頭文學及說唱文學研究,族裔文學個案剖析與多民族文學現(xiàn)象的互動分析,當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及少數(shù)民族文藝創(chuàng)作、表演現(xiàn)象的宏觀掃描及理論概括,某一族裔文學、文化經典傳統(tǒng)個案的詩學理論之內在結構、文本肌質、表演儀式、敘述模式的深度剖析與細致型構,某一族裔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轉型、民族心理與時代張力的考察,族裔母語文學的考察或母語、漢語雙語互動的分析,等等。第四,叢書名為“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這并非政治正確的口號,而是本套叢書研究特點的自然呈現(xiàn),更是叢書作者之于中國多民族文學發(fā)展態(tài)勢的敏銳觀察與理論回應。而具體落實于本叢書上,則呈現(xiàn)為一個重要的共性——互文性。第五,互文性。中國多民族文學、文化的互文性,某一具體族裔文學、文化現(xiàn)象中的互文性,也為本叢書多數(shù)著作的特點之一。這既是研究者的理論自覺,更是中國多民族歷史、文化、文學互動的自然結晶。比如神話研究,自新時期以來重新恢復生機,國外各種神話學理論漸次被介紹到中國,積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神話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與此同時,神話所表征的民族或族群關系之“分”的趨勢卻日益明顯,研究者、研究對象、接受群體的民族身份的“同一性”也似乎愈益強化。而《中國多民族同源神話研究》的作者王憲昭先生,在多年材料與研究積累的深厚基礎上,有力地考辨了我國多民族神話“同源母題的作品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這一現(xiàn)象,不僅進行了數(shù)量可觀的神話文本的互文性解讀,也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關系增添了豐富多彩而又切實有力的論證。再如《錫伯族當代母語詩歌研究》一書,從書名上看,此書似乎只涉某一具體族裔的母語詩歌創(chuàng)作,但實際上,錫伯族的形成,它從祖國的大東北遷徙到大西北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宏偉史詩。因此在錫伯族的詩歌中,故土的大興安嶺、白山黑水,新家園的烏孫山脈、伊犁河畔,交相輝映;“大西遷”的刻骨銘心與“喀什噶爾”的深情詠嘆,互為參照;族裔情感與國家情懷,水乳交融。滿、漢、蒙、哈、維等語言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結構或滲透于錫伯語中,因此,《中國多民族同源神話研究/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叢書》相當關注錫伯族母語詩歌創(chuàng)作與漢語之間的關系,也就再自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