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是一個古老的名詞,東西方關于體質的學說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體質的概念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體質的范圍甚廣,各學科均有涉及。目前,體質,通常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然而,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的數(shù)據顯示,從1985年首次大規(guī)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到2014年第七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我國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狀況雖然不斷改善,但是速度、耐力、力量、柔韌性、爆發(fā)力等身體素質,特別是力量、耐力方面持續(xù)下滑,另外肥胖和近視的檢出率不斷提高,且出現(xiàn)低齡化趨勢。針對青少年體質下降,特別是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世界各國都采取了各種措施,我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但似乎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我們過去更多地采取了“對癥下藥”,耐力下降,就要求學生長跑;力量下降,就測試引體向上。這樣的“對癥下藥”短時效果明顯,長期似乎并未有大的改觀。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是否有更廣更深的原因?鑒于此,本研究以1985-2014年全國7次大規(guī)模的體質測試數(shù)據為基礎,從宏觀的角度,根據自然環(huán)境如地理位置、海拔、氣候等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狀況,選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四個省市進行研究,分別是浙江省、云南省、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代表我國東部,云南省代表我國西部,北京市代表我國北部,廣東省代表我國南部。四省市在南北差異、沿海內陸氣候特點、地形差異等方面各具特色,有利于對我國青少年體質整體情況進行較全面的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對體育價值及體育價值取向進行了一定篇幅的敘述和調查。解釋性研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變化作出解釋,說明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發(fā)現(xiàn)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探索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展趨勢,解答社會現(xiàn)象“為什么”的問題。因而本研究中有一部分屬于社會學研究中較為典型的解釋性研究。研究顯示,學生身體活動量的減少是造成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是身體活動量減少的直接原因。個人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受到主體價值取向的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和參與程度可以通過學生的體育價值取向來解釋。體育價值取向是個人從事體育活動時所表達的主體價值觀念的總體趨向,它從總體上反映出個人的體育價值觀念和一般認識。對于學生體育價值取向的研究可以較好地解釋、分析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興趣愛好、參與程度以及習慣產生等問題。同時,關注學生的體育價值取向,對更好地開展我國學校體育活動,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