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初祖——常璩內容簡介:要了解、學習、研究巴渝文化、蜀文化、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優(yōu)選的推薦閱讀之書就是《華陽國志》?!度A陽國志》是晉代史學家常璩畢其一生心血撰寫的我國現(xiàn)存很早的一部較完整的地方史志,它記載了公元4世紀中葉以前今四川、重慶、貴州、云南以及甘肅、陜西、湖北部分地區(qū)的歷史、地理、人物、文化,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之后,南朝宋時范曄的《后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李膺的《益州記》,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崔鴻的《十六國春秋》,甚至北宋時司馬光有名的《資治通鑒》等書,均部分取材于《華陽國志》,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贊為“傳諸不朽”之書,常璩之《華陽國志》“議論忠篤,樂道人之善,蜀記之可觀,未有過于此者。”([北宋]呂大防《華陽國志序》),“自周代列國到現(xiàn)代的方志,一萬種不止,莫不推《華志》為典型”(任乃強《〈華陽國志〉簡介》),《華陽國志》為“中國地方志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之一。”([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故常璩被譽為“中國方志的初祖”。常璩是巴蜀人民的驕傲!《華陽國志》是巴蜀地區(qū)的一張光輝的文化名片!《華陽國志》是怎樣撰寫出來的?《晉書》中常璩無傳,亦無其他史料可尋,成了一千六百五十多年來的懸案。本書作者以八旬之身經過三年研讀《華陽國志》及有關著作,三次去常璩故里晉蜀郡江原縣小亭鄉(xiāng)(今四川省崇州市懷遠鎮(zhèn))調查采訪,結合他曾在云、貴、大涼山、羌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生活體驗,以充分的史事、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了這部傳記文學《方志初祖常璩》,生動展現(xiàn)了常璩歷經磨難,撰寫《華陽國志》的艱苦歷程,形象解答了一千六百五十多年來的歷史懸案,生動再現(xiàn)了文化巨人愛國勵志的崇高精神。常璩生于仕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深厚,幼承家學,集“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愛民的情懷于一身,從小立下撰寫益、梁、寧三州史著(《華陽國志》)的宏愿。他命運坎坷,遭流民之亂和成漢王朝分裂割據之苦,但他矢志不移,以史學大師司馬遷為榜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學巴蜀、南中(黔、滇),歷經艱險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困窘的考驗;入成漢王朝任史官后,堅守秉直據實的史德,堅持“弒君”之說,慘遭酷刑,流放南中;入東晉江左后受冷遇,又被誣參與反晉,貶為庶民,生活無著落,僅靠妻子做餃子賣艱難度日。艱險的自然環(huán)境考驗,政治迫害,經濟壓迫,生活困窘,使他貧病交加,但他不屈不撓,矢志不移,很終以畢生之力寫出了少有的《華陽國志》一書。“傳記”作者以深沉濃郁之情,深入細致的描繪,贊美了常璩這種“博考行故,總闕舊聞,班序州部,區(qū)別山川,憲章成敗,旌昭仁賢,抑絀虛妄,糾正謬言,顯善懲惡”,“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旌賢能”,闡明中華一統(tǒng)是歷史的必然,分裂割據必將失敗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弘揚巴蜀文化豐厚悠遠的堅韌不拔、勵志奮進、愛國愛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傳記”以常璩的一生發(fā)展為線索,結合兩晉的歷史和成漢王朝的興廢,將常璩和成漢王朝的命運緊密結合,提供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佚聞趣事。書稿情節(jié)曲折,故事性強,既有反對分裂、主張國家統(tǒng)一愛國愛民忠孝節(jié)義高潔的家國情懷和潛心治學、百折不撓、矢志圓夢的奮進不息的精神,又有患難與共的堅貞不渝的愛情,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樸實明晰,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對我們今天學習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