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
吳宓“歐洲文學史”等課程的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理念
從梁宗岱到吳興華:“新”古典主義的詩學策略與文化意義
蔡元培對美育的正名歷程和價值想象
當代中國博物館文化建構中的文學事件
文學史視域中的臺港澳文學編寫范式
——以大陸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材為中心的考察
文學檔案
在華日本電影人對新中國電影廣播的貢獻
抗日戰(zhàn)爭下的文人傷懷
——香港“中央”圖書館藏胡熊鍔《偕隱移亂離吟草兩種》考論
史天行偽造魯迅的《大眾本序》考
“大文學”視野
從葉圣陶《倪煥之》看1927年上海工人三月暴動中的知識分子
汪偽時期的“東亞文藝復興”思潮
延安文藝建構中的陜北民間文藝
延安文藝在戰(zhàn)后香港的傳播
——以《華商報》為中心(1946-1949)
魯迅葬儀與30年代民眾動員的情感機制
民國文學研究
呼語、人稱、“亂寫”及其詩學的辯證
——論郭沫若早期抒情詩的敘事性
思想相遇與觀點誤讀
——從前期思想的角度看魯迅如何接受“同路人”概念
風景書寫與現(xiàn)代主體的呈現(xiàn)
——《吶喊》《彷徨》風景書寫之比較
虛無的存在:論五四話劇的身體建構
從《蕭蕭》的版本變遷看沈從文對湘西文化的態(tài)度差異
戰(zhàn)時返鄉(xiāng)的傳道者
——20世紀40年代廢名的思想狀況與鄉(xiāng)土實踐
艾蕪經驗與現(xiàn)代中國左翼文學的轉折
……
共和國文學研究
著述·綜述
編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