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定 價:¥68.00

作 者: 崔麗娜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16196267 出版時間: 2019-03-01 包裝:
開本: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建構公序良俗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勢所趨。然而,在這個“世界圖像時代”,處于社會碎片化的過程中,置身公共生活領域,我們成為無所依托、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在現(xiàn)實中,這些問題以各種“社會病態(tài)”的面相呈現(xiàn)著公共生活異化的狀況。如何重構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道德行為,來規(guī)范良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在道德的有效性與正當性中尋求平衡的張力,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在這一現(xiàn)實際遇下,如何重構現(xiàn)代“公共生活”的“規(guī)范基礎”,尋求并構建適應多元化社會格局的“身份認同”和“共同體價值”,已成為重要的理論課題。于是,在唯物史觀視域中,理解“公共生活”并探尋社會主體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公共生活,什么樣的公共生活才是好的公共生活,這是我們當下必須面對并且回答的問題。針對這一時代問題,崔麗娜經(jīng)過長時間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后來又經(jīng)過認真反復的修改完成《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在唯物史觀視域下,深入地探討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全書主要探究了以下五個層面的問題。其一,通過對“公域”與“私域”、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分,提煉出公共生活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嘗試梳理了西方歷史上公共生活學理發(fā)展脈絡,理清從古希臘城邦到中世紀時公共生活的變遷,明確近代資產階級到現(xiàn)代公共生活的歷史演進過程,著重闡述了洛克、盧梭、馬克思、哈貝馬斯、阿倫特、羅爾斯關于公共生活的主要觀點。

作者簡介

  崔麗娜,女,1977年生,河南鄭州市人,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郭湛教授。現(xiàn)任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公共哲學、文化觀和歷史觀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廳級課題多項,在《東岳論叢》《教學與研究》《河南社會科學》《云南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多篇,1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圖書目錄

導論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現(xiàn)實
章 公共生活理論基礎和歷史圖式
節(jié)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闡釋
一 “公域”與“私域”的界說及其意義
二 公共生活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jié) 公共生活的特征
一 公共生活的主體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協(xié)商性、對話性的活動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倫理的交往活動
四 公共生活是基于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動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的生活領域
第三節(jié) 公共生活的歷史圖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歷史檢視
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公”的論說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節(jié) 社會秩序的涵義及其發(fā)展
一 社會秩序的涵義
二 社會秩序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社會秩序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 社會秩序是社會存在的規(guī)范
二 社會秩序是社會發(fā)展的條件
第三節(jié) 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秩序的問題分析
一 社會秩序制約社會進步
二 社會秩序阻礙個性發(fā)展
第四節(jié) 社會的本質與社會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對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經(jīng)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國家現(xiàn)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
第三章 中國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第四章 中國公共生活危機的生成機理
第五章 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構
結語 在反思中追問轉型時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構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