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走進文本:探究馬克思復雜的思想世界
上篇 反思我們理解馬克思的態(tài)度和方法
重新研究馬克思文本的意旨與界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現(xiàn)狀、癥結與可能的出路
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
——一份清理與辨析
任重而道遠的馬克思文本研究
——一份學術基礎的清理
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現(xiàn)實視角”和“問題意識”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
為什么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礎性地位?
中篇 馬克思重要文本、文獻梳理和解讀
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與歷史觀照
——馬克思中學文獻解讀
馬克思主義并不拒斥情感和愛
——馬克思早期作品《歌之書》解讀
復仇與征服
——重構馬克思早期作品《烏蘭內姆》的故事情節(jié)及其人生寓意
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再論“猶太人問題”
——重提馬克思早期思想演變中的一樁“公案”
“思維著的人”的思索與“愚人船”的命運
——重溫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義
關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個“路線圖”
一段思想因緣的解構
——《神圣家族》的文本學解讀
如何解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文本學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的運用
經典的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共產黨宣言》創(chuàng)作史、傳播史新探
《資本論》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
理論史對于理論而言意味著什么?
——從《剩余價值學說史》的寫作看馬克思如何處理史論關系
馬克思為什么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定稿工作?
——1867-1883年間的活動、思想及其意義溯源
下篇 馬克思重要思想及其意義辨析和闡釋
重新理解馬克思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
何為觀照和理解世界的“哲學思維”?
——重新探討馬克思思想的起源
何為幸福:“從哲學上進行思考”
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過程與環(huán)節(jié)
——兼論“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解釋的主線和界域
兩種唯物主義形態(tài)之間的差別與分野
“現(xiàn)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之辨
——重溫馬克思、恩格斯對一個重要問題的闡釋與論證
“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關系”再辨析
馬克思是“哲學終結論者”嗎?
在何種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新哲學”?
跋尾 追尋馬克思的足跡——游歐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