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100年;從中國首次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室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F(xiàn)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把從周平王元年(前770)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為止的這一時期,稱為“春秋時期”。春秋之后,也就是東周的后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因后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zhàn)國策》中記載了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zhàn)國時期”。《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zhàn)國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國家從分裂逐步走向統(tǒng)一;社會制度實現(xiàn)新舊交替;思想領域百家爭鳴”這幾個方面),因而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極其深遠的影響。就拿人們至今仍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經常使用的一些成語,如唇亡齒寒、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來說吧,都可以在“春秋戰(zhàn)國”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里尋覓到它們的出處和身影。